七 非洲的大津巴布韋遺址(3 / 3)

大津巴布韋的發現,引起了一場考古學、人類學和種族優劣論的爭論。爭論持續了一個世紀。西方的一種觀念認為,隻有羅馬人、希臘人和腓尼基人才能勝任偉大建築物的建造。另外,一位官方考古學家理查·霍爾無視已發掘出的四米厚的廢棄“垃圾”,得出一個更加荒謬的結論:大津巴布韋是由有著更高文明的北方人創造的。

大不列顛科學促進協會派出考古學家卡頓·湯普森在此地做了一個客觀的調查。幾年後,湯普森發掘出了有確切年代可考的手工製品,有力地證明了廢墟起源於非洲,時間是中世紀。但是,這一發現對當時爭論的解決並未起多大作用。1938年,一張漂亮的海報上畫了一個黑人奴隸跪在廢墟裏,向幽靈般的白人形象的希巴女王獻上一塊巨大的天然金。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仍有一些人堅持認為大津巴布韋是由腓尼基人建造的。

現在,人們已承認這些廢墟可以作為當地富裕和擁有燦爛文化的證據。大約在十三四世紀,這裏的建設達到鼎盛時期,15世紀後開始衰落,到了16世紀就已經廢棄了,但在當地建築中仍可以看到它的影響。證明了這一點,尤其是5隻“津巴布韋鳥”。在遺址中共發現了8隻這樣的石鳥,石鳥由皂石刻成,神態各異,具有鷹的身體、鴿子的頭,身高為20- 30厘米,站在1~2米高的皂石柱上。

相傳很久以前,在遺址附近居住的一個部落頭領發現了一隻“津巴布韋鳥”,將它藏在家裏。1889年,這隻石鳥被一個南非白人騙去,後又高價販賣給開普敦殖民地總督,1891年英國皇家地質協會通過探險家本特又將在遺址搜集到的5隻津巴布韋鳥和一些文物運往南非。獨立後的津巴布韋政府把此鳥作為祖國的象征,印在國旗上,並於1981年1月將5隻石鳥從開普敦運回首都。

津巴布韋最重要的建築階段,是在木托塔統治後。這個階段(1440-1833年)的建築是備受建築師讚賞的,在藝術及技術方麵,逐步發展,一直到章加米亞執政的初期。石牆是用花崗石塊建成的,選用大小相同的石塊,或把石塊修成大小相同,砌鋪層次整齊且有規律。石牆都向內傾,即一層層逐漸縮小,上窄下寬,相差數尺。從一層到另一層的石級,越高越傾向內彎,並且整座建築似乎具有同一種風格,好像全部工程是由一位建築師率領著一批熟練工人建築而成。然而我們已知的津巴布韋的建築工作,在傳統上都是由社區的全體成員負責,每人每月做工一天,或者每年做工幾個星期至幾個月。

石頭城中有座建築物叫圓錐塔,位於神廟外圍高牆內緣。一般都確定其建築時期屬於大津巴布韋四個時期的最後一期,但有關資料所知甚少。這座塔的外形,與當地一些貯糧倉相似,但內部並無空間。

這座塔是一座下粗上細的實心花崗岩建築,高20餘米,沒有任何文字標記。它主要是用雕鑿成磚塊的平整花崗石堆砌而成,按一定的圖案線條規則地砌起。石磚之間沒有使用灰漿或其他種類黏合劑結合的任何痕跡,然而石磚之間的連接極為嚴密。圓錐塔的外觀神秘新奇、精致美觀,而且堅固異常,不知經曆了多少歲月風雨的磨礪。

神秘的圓錐塔是考古學家們考察的首選。英國考古學家本特曾花費極大的財力和人力在圓錐塔的周圍大規模挖掘了一條地道穿過圓錐塔,企圖尋找一個入口,為此他搬開了許多石塊,但發現塔是實心的——也許它根本就沒有入口。考古學家們不禁提出疑問:這座直刺藍天的巨塔究竟是做什麼用的呢?

有人認為該塔的外表形狀與當地的糧倉相似,也許是個巨大的糧倉,但此塔是個實心的整體,根本就沒有用來貯藏糧食的空間。也有人認為它是男性生殖器官的象征物,是古代某種宗教儀式所用的,它代表某種蓬勃的部落精神或部落酋長至高無上的權力。但這些說法最終因缺乏有力的證據,加上又沒有史料記載而缺乏說服力。任憑人們怎樣猜測,圓錐塔卻依然獨自站在那裏緘默不言,笑看來客,保守著自己被歲月深藏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