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尷尬的四重奏(1 / 3)

說到此處,老將軍戛然而止,似乎觸動了什麼心事,一時意興索然,連聲說:“不好玩,不好玩,不玩了。”

“一朝風燭,萬古塵埃。”想不到,那早已魂消魄散的郭鬆齡,此刻又突然閃現在眼前:依舊是微黑的長方形臉膛,蓄著短短的胡須;依舊是炯炯有神的一雙大眼;依舊是身材魁梧,胸挺頸直,儀表堂堂……迷離惝恍中,老將軍那早經幹枯的老眼,竟滾下來兩行清淚。怪不得古人說,戲文能夠移情動性。起因都是《華容道》的戲文與“庾公之斯”的掌故,觸及老將軍的心中隱痛,引發了他的感傷情懷,不由得憶起了七十年前一樁慘痛的往事。

尷尬

那是1925年北國的初冬。在短短的三十二天裏,用他的話說,真是撞見了“惡煞”神,交上了“華蓋”運,鑽進了環環相扣、紛至遝來的“魔魂圈”。

尷尬局麵之一:

奉天大帥府,淩晨。少帥剛剛洗漱完畢,秘書處就遞上了從老帥那裏轉過來的郭鬆齡與張學良聯署的“反奉”通電,裏麵明確提出,為“消弭戰亂,改造東省”,必須要求窮兵黷武的張作霖下台,由“英年踔厲,識量宏深,國倚金湯,家珍玉樹”的張學良來主持大政,郭某人自願“竭誠匡助”。

那天,張作霖看過這份通電,登時氣得說不出話來,把電報往楊宇霆手裏一甩,便拂衣而起,繞室彷徨,最後,狠狠地吐出兩句:“這是他媽的什麼事!給他(指張學良)去看!”

少帥掃視一過,立刻臉色煞白,雙手顫動,感到自己已經被置於極度難堪的境地。

多年之後,他對訪談者作過這樣的追述:

那個時候,大家也不明白這個叛變到底是怎麼回事兒,連我的部下也不知道,不懂得。開始時,大家都不曉得我在這件事兒上處於什麼位置,多數人都懷疑是我們兩個鬧的鬼。你知道,因為我們兩個人太好了。那麼,現在郭鬆齡叛變了,又擁戴我,因此,都認為我是叛軍總司令,他是副司令。

應該說,對於郭鬆齡的倒戈反奉,少帥並不感到意外。他清楚地了解,這是奉係內部矛盾激化的結果。當時,奉軍也同其他軍閥一樣,派係叢生,山頭林立。占主導地位的是隨同張作霖接受招安而來的“元老派”,都是綠林出身、略識之無的“大老粗”。他們之間有的成為兒女親家,有的結拜為“把兄弟”。為了擴充實力,後來,他們又延攬了一批留日歸國的士官生,稱作“士官派”,首領是楊宇霆,表麵上依附於“元老派”,實際上,他們已經逐漸地掌握了實權。再就是“講武堂派”,包括陸軍大學和講武堂出身的將領。他們以富國強兵、開發東北、不事內爭、抵禦外侮為旨歸,是頗具愛國思想與進步傾向的少壯派。雖為後起之秀,但奉軍的精銳部分掌握在他們手中。“講武堂派”的精神領袖是少帥張學良;而郭鬆齡,由於與少帥誼兼師友,受到高度信任、特殊倚重,因而成了這一派的實際掌門人。鑒於迂腐守舊的“元老派”與“士官派”沆瀣一氣,攘權稱霸,排斥異己,深受國內外革命潮流之劇烈衝激的郭鬆齡及其畢業於燕京大學的夫人韓淑秀,遂暗暗地積蓄實力,伺機崛起,使雙方矛盾日益加深,漸成無可挽回、一觸即發之勢。

說到此處,老將軍戛然而止,似乎觸動了什麼心事,一時意興索然,連聲說:“不好玩,不好玩,不玩了。”

“一朝風燭,萬古塵埃。”想不到,那早已魂消魄散的郭鬆齡,此刻又突然閃現在眼前:依舊是微黑的長方形臉膛,蓄著短短的胡須;依舊是炯炯有神的一雙大眼;依舊是身材魁梧,胸挺頸直,儀表堂堂……迷離惝恍中,老將軍那早經幹枯的老眼,竟滾下來兩行清淚。怪不得古人說,戲文能夠移情動性。起因都是《華容道》的戲文與“庾公之斯”的掌故,觸及老將軍的心中隱痛,引發了他的感傷情懷,不由得憶起了七十年前一樁慘痛的往事。

尷尬

那是1925年北國的初冬。在短短的三十二天裏,用他的話說,真是撞見了“惡煞”神,交上了“華蓋”運,鑽進了環環相扣、紛至遝來的“魔魂圈”。

尷尬局麵之一:

奉天大帥府,淩晨。少帥剛剛洗漱完畢,秘書處就遞上了從老帥那裏轉過來的郭鬆齡與張學良聯署的“反奉”通電,裏麵明確提出,為“消弭戰亂,改造東省”,必須要求窮兵黷武的張作霖下台,由“英年踔厲,識量宏深,國倚金湯,家珍玉樹”的張學良來主持大政,郭某人自願“竭誠匡助”。

那天,張作霖看過這份通電,登時氣得說不出話來,把電報往楊宇霆手裏一甩,便拂衣而起,繞室彷徨,最後,狠狠地吐出兩句:“這是他媽的什麼事!給他(指張學良)去看!”

少帥掃視一過,立刻臉色煞白,雙手顫動,感到自己已經被置於極度難堪的境地。

多年之後,他對訪談者作過這樣的追述:

那個時候,大家也不明白這個叛變到底是怎麼回事兒,連我的部下也不知道,不懂得。開始時,大家都不曉得我在這件事兒上處於什麼位置,多數人都懷疑是我們兩個鬧的鬼。你知道,因為我們兩個人太好了。那麼,現在郭鬆齡叛變了,又擁戴我,因此,都認為我是叛軍總司令,他是副司令。

應該說,對於郭鬆齡的倒戈反奉,少帥並不感到意外。他清楚地了解,這是奉係內部矛盾激化的結果。當時,奉軍也同其他軍閥一樣,派係叢生,山頭林立。占主導地位的是隨同張作霖接受招安而來的“元老派”,都是綠林出身、略識之無的“大老粗”。他們之間有的成為兒女親家,有的結拜為“把兄弟”。為了擴充實力,後來,他們又延攬了一批留日歸國的士官生,稱作“士官派”,首領是楊宇霆,表麵上依附於“元老派”,實際上,他們已經逐漸地掌握了實權。再就是“講武堂派”,包括陸軍大學和講武堂出身的將領。他們以富國強兵、開發東北、不事內爭、抵禦外侮為旨歸,是頗具愛國思想與進步傾向的少壯派。雖為後起之秀,但奉軍的精銳部分掌握在他們手中。“講武堂派”的精神領袖是少帥張學良;而郭鬆齡,由於與少帥誼兼師友,受到高度信任、特殊倚重,因而成了這一派的實際掌門人。鑒於迂腐守舊的“元老派”與“士官派”沆瀣一氣,攘權稱霸,排斥異己,深受國內外革命潮流之劇烈衝激的郭鬆齡及其畢業於燕京大學的夫人韓淑秀,遂暗暗地積蓄實力,伺機崛起,使雙方矛盾日益加深,漸成無可挽回、一觸即發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