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來與孩子說話,除了能夠培養孩子的平等意識,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

有些父母在所有的事情上“大包大攬”,總想要代替孩子做出所有決定,認為這樣可以讓孩子少走彎路。一旦孩子表現出獨立意識,便指責孩子任性、執拗、不聽話。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引起孩子的抵觸,讓孩子與父母發生衝突,傷害父母與孩子間的感情;同時也壓製了孩子的獨立性,使孩子變成依賴性很強的低能兒。

有些彎路是不能不走的,走彎路的過程就是一個孩子發現問題、改正錯誤的過程。父母蹲下來與孩子說話,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跟孩子商量如何麵對困難、解決問題,能幫助孩子增強自信,盡早獨立。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我們不妨少一點命令,多一些建議;少一點指責,多一些鼓勵。

有些父母與孩子說話的時候,常常使用命令的語氣,像“你為什麼不……”“你趕快給我……”等等,難免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我們可以嚐試給出一些委婉的建議,像“如果可以……不妨”、“試一試”、“或者”,等等。

也有些父母性格比較急躁,一旦孩子動作、反應較慢,就會說“你怎麼這麼笨”、“你看看某某多厲害,你怎麼這麼差勁”,這些都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讓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

蹲下來說話,還需要充分了解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

充分了解孩子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二是充分了解兒童成長中的普遍心理規律。

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指父母應了解和熟悉自家孩子的性格特點、所思所想、切身感受,在教育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充分了解兒童成長中的普遍心理規律指父母應掌握一點兒童心理學知識,不要把孩子的正常、合理行為當成異常行為。

比如,家長帶孩子出門遇見熟人,總喜歡對孩子說“叫爺爺br奶奶br叔叔br阿姨好”。一旦孩子對“叫人”一事表現出抗拒,有些家長就會當著他人的麵批評孩子“怎麼這麼沒禮貌,快叫人啊”,甚至還要向他人抱怨說“這小孩就是這樣,膽子又小又不聽話”等等。回家之後還要給孩子說一通禮貌重要性的大道理。這就是不懂得兒童心理規律。

兩三歲的孩子還沒有人際交往的概念,當家長強行要求他“叫人”時,他的想法是:“對方和我有什麼關係呢?媽媽為什麼要強迫我和這個陌生人打招呼呢?”他很難理解父母的“道理”。父母的“講道理”和“催促打招呼”隻會招致孩子的逆反。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被父母置於這樣不開心的境地,你要讓他外向活潑是很難的。經常有家長反映說,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麵就是小兔子。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就應該想想,你帶孩子走親訪友時,有無讓孩子感受到平等與尊重。要知道,隻有孩子受到足夠的尊重,他的表現才會內外如一。

蹲下來與孩子說話,除了能夠培養孩子的平等意識,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

有些父母在所有的事情上“大包大攬”,總想要代替孩子做出所有決定,認為這樣可以讓孩子少走彎路。一旦孩子表現出獨立意識,便指責孩子任性、執拗、不聽話。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引起孩子的抵觸,讓孩子與父母發生衝突,傷害父母與孩子間的感情;同時也壓製了孩子的獨立性,使孩子變成依賴性很強的低能兒。

有些彎路是不能不走的,走彎路的過程就是一個孩子發現問題、改正錯誤的過程。父母蹲下來與孩子說話,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跟孩子商量如何麵對困難、解決問題,能幫助孩子增強自信,盡早獨立。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我們不妨少一點命令,多一些建議;少一點指責,多一些鼓勵。

有些父母與孩子說話的時候,常常使用命令的語氣,像“你為什麼不……”“你趕快給我……”等等,難免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我們可以嚐試給出一些委婉的建議,像“如果可以……不妨”、“試一試”、“或者”,等等。

也有些父母性格比較急躁,一旦孩子動作、反應較慢,就會說“你怎麼這麼笨”、“你看看某某多厲害,你怎麼這麼差勁”,這些都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讓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

蹲下來說話,還需要充分了解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

充分了解孩子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二是充分了解兒童成長中的普遍心理規律。

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指父母應了解和熟悉自家孩子的性格特點、所思所想、切身感受,在教育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充分了解兒童成長中的普遍心理規律指父母應掌握一點兒童心理學知識,不要把孩子的正常、合理行為當成異常行為。

比如,家長帶孩子出門遇見熟人,總喜歡對孩子說“叫爺爺br奶奶br叔叔br阿姨好”。一旦孩子對“叫人”一事表現出抗拒,有些家長就會當著他人的麵批評孩子“怎麼這麼沒禮貌,快叫人啊”,甚至還要向他人抱怨說“這小孩就是這樣,膽子又小又不聽話”等等。回家之後還要給孩子說一通禮貌重要性的大道理。這就是不懂得兒童心理規律。

兩三歲的孩子還沒有人際交往的概念,當家長強行要求他“叫人”時,他的想法是:“對方和我有什麼關係呢?媽媽為什麼要強迫我和這個陌生人打招呼呢?”他很難理解父母的“道理”。父母的“講道理”和“催促打招呼”隻會招致孩子的逆反。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被父母置於這樣不開心的境地,你要讓他外向活潑是很難的。經常有家長反映說,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麵就是小兔子。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就應該想想,你帶孩子走親訪友時,有無讓孩子感受到平等與尊重。要知道,隻有孩子受到足夠的尊重,他的表現才會內外如一。

如果真希望孩子每次見人都能主動打招呼,父母不妨這樣做:遇見熟人時,你主動微笑著向對方問好,並為孩子介紹對方是誰,但不要求孩子“叫人”。當孩子多次見到問好之後雙方都會愉快微笑,他就會把打招呼當作一個好玩的遊戲,主動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