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要他人平等、尊重地對待,孩子也需要。
父母蹲下來和孩子說話,不但能拉近與孩子的物理距離,更能拉近與孩子的心理距離。它體現了父母對孩子民主、平等的態度和對孩子的尊重,從而使孩子更願意聽從父母的教誨,接受父母的忠告。
真正的平等、尊重是了解孩子內心想法,從孩子的需求出發,而非把自己的意誌強加在孩子身上。
尊重孩子,就要給孩子更多的主動選擇權。父母的責任不是阻止孩子選擇,而是引導他正確選擇,以及在他做出錯誤行為後幫助他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彌補過失。
二、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我總聽到有父母抱怨“孩子特別不聽話,帶起來真累”、“這麼不乖的孩子,真不知道像誰”;父母之間見麵交流,則往往脫口而出“你家孩子最近聽不聽話?”或者“你家孩子好聽話啊,真羨慕,我家的為什麼不聽話?”……
在他們眼中,“聽話”等於“乖”,等於“好孩子”。
那麼,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呢?聽話真的是好事嗎?
一次,我帶嘟嘟去兒童公園玩,遊樂區的小超市邊,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吵著要買冰淇淋。他媽媽說現在天太冷了,不能吃冰的。孩子不肯,各種哭鬧不休,抱著媽媽的腿坐在地上。無論家長怎麼說,孩子根本不聽,隻是一味硬著脖頸、扯著嗓子喊“我要冰淇淋”。
這孩子看起來確實是媽媽們最頭疼的“不聽話”孩子,他似乎完全不講道理、不聽勸告,隻會任性耍潑。
僵持了好幾分鍾後,媽媽拗不過孩子,一邊嘴裏不斷數落他“不聽話”,一邊掏錢給他買了一個冰淇淋。
這裏,家長就做了一個錯誤的範例。
父母一定要記得,不能答應孩子的事情,即使孩子再哭鬧也不能答應。否則會給孩子留下“隻要哭鬧,要求就會被滿足”的印象,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越來越任性,一旦遇到家長不同意的情況,則以耍潑、纏磨、哭鬧等方式來達成心願,越來越“不聽話”。
嘟嘟在沙池裏玩了一會兒沙子,剛剛那個小男孩吃完冰淇淋也跑了過來。
他剛剛蹲下準備玩,他媽媽就一把拎起他:“不許玩,今天這身衣服是新的,不許弄髒。”
孩子不肯,大叫著說媽媽之前答應過他可以玩沙子的。
媽媽堅決不允許,反複強調他穿的是新衣服,新衣服不允許弄髒。
旁邊有其他家長勸這位媽媽,我也上前跟這位媽媽說,答應孩子的事情應該做到,帶孩子玩就別怕他弄髒衣服,總是要求孩子“衣服幹淨”,隻會破壞孩子充滿樂趣的嚐試。
與買冰淇淋的時候不同,這次媽媽態度很強硬,沒有任何商量餘地,無論眾人怎麼勸,都不許孩子玩沙子。
孩子照例開始哭鬧,媽媽忽然發火,狠狠打了幾下孩子,邊打邊數落:“剛才叫你不要吃冰淇淋,你非要吃;現在叫你不要玩沙子,你又非要玩。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家長能滿足,合理要求反而不滿足,答應孩子的事情不做到,還不願意聽別人勸說,有這麼“不聽話”的家長,怎麼能要求孩子聽話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分辨力。當父母對孩子發出指令時,如果孩子認為大人的指令不正確,便有可能不執行。所以,當父母毫不考慮孩子的要求就簡單隨便甚至是粗暴地命令他做他不喜歡的事情時,孩子就會不聽話,即使表麵屈服也不會心甘情願。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榜樣,也是最重要的榜樣。作為父母,我們首先應該從孩子的立場出發,設身處地地思考:孩子為什麼不聽家長的話?自己有沒有給孩子“可以不聽話”的暗示?自己的話是否一定正確?如果孩子不聽話是因為大人的話本身就沒有道理,大人就不該迫使孩子聽話。一味用高壓手段要求“聽話”,隻會造成家庭氣氛緊張,並不能對孩子有任何幫助。
教育中很多看似平常的小事,背後其實隱藏著大問題。多年來,父母們習慣了要求孩子“聽話”,仿佛是為孩子好,但深入思考,其實體現著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不平等。
孩子“不聽話”是個常見事情,因為孩子不聽話而大加指責、嗬斥甚至懲罰的父母也不在少數。父母對孩子的“不聽話”情緒反應巨大的原因,深層次看,是因為潛意識裏感到家長的權威和尊嚴受到了嚴重挑戰。這種根深蒂固的“家長權威”意識,很多時候父母自己都沒有察覺,卻下意識裏不斷流露出來,讓孩子感受到了不平等、不被尊重。
哲學家弗洛姆對權威主義倫理學深惡痛絕,指責他們的主張是“服從是最大的善,不服從是最大的惡,不可寬恕的罪行就是反抗”。這種“家長權威思想”,恰恰掐滅了孩子作為一個平等、獨立的人的尊嚴。
除了要思考為什麼孩子不聽話,家長們還應該思考:聽話真的是好事嗎?
要想孩子優秀,就一定要避開一個誤區: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聽話的孩子才能成功。
盧梭說:“當兒童活動的時候,不要教他怎樣地服從人。要讓他在他的行動和你的行動中,都同樣感到有他的自由。”
為什麼這樣說呢?
從智力發育上說,大腦越不用,就越生鏽。當一個孩子長期聽從家長指令,什麼腦子都不用動的時候,他就會慢慢喪失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這對孩子的成長貽害匪淺。
德國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認為:“隔代人之間的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挑戰父母,能夠大大刺激孩子思辨能力的發展。在判斷父母的決定是否正確的過程中,孩子的智力得到發展,思維力得到了極大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