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孩子幼年的時候,經常會把想象和現實混淆,很難準確表達出意思。這並非他在說謊,而是連他自己都以為自己說的是真的。家長一定要分清什麼是幻想,什麼是撒謊,免得錯怪孩子。

另一方麵,這一時期的孩子處於“自我中心化”階段,他覺得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任何東西都是自己的,他相信這個世界上的事情他都能解決,也相信,任何事情,隻要他說出口,就會心想事成。

比如,媽媽告訴他:“櫃子裏有你喜歡吃的巧克力。”他打開櫃子一看,真的有巧克力。這時他不會感知到“巧克力原本就存在於櫃子裏”這件事,他會覺得:媽媽好厲害,她說一句,巧克力就真的出現了。他還會覺得我也能這麼厲害,隻要說出口的話都能成為現實。之後,他會不斷地說出不符合事實的話語,隻為了能“心想事成”。

類似的事情還有,孩子在吃飯時打翻了碗,哪怕父母當麵看見,他也可能說“我沒有打翻”或是“碗好好的”之類的話。父母常常覺得,這孩子太“壞”了,當著大人的麵也敢撒謊。但其實,他隻是很認真地以為,自己說出口就會成為現實。當他看見父母因為他打翻碗而不高興,他就會通過這種方式來“美夢成真”,避開父母的責罵。

當然,當孩子三四歲以後,漸漸能夠分辨現實與想象的時候,我們就要注意,有些時候他是在故意撒謊,而非弄不清真相。這種時候父母一定要認真與孩子交談,告訴他說真話的重要性,幫助他養成誠實的習慣與品質。

幼兒說謊,大多不是有意撒謊。此時的他們感情比較豐富,而語言表達與分辨能力相對較弱,常常分不清現實與想象,會把自己想象的東西當成真事兒說出來。

當孩子無意識說謊時,我們不要去指責怪罪孩子去說謊,而應幫助孩子正確地分析這些語言。

三、為孩子樹立誠實的榜樣

父母的以身作則是家庭教育的根本道理、根本方法,方法一錯,什麼教法都是無效的。

很多人習慣於把兒童的品行問題歸咎於孩子自身,一旦孩子犯錯誤,便習慣性地指責孩子。然而我們需要知道,孩子生來是一張白紙,會塗抹上怎樣的顏色,有著怎樣的品行習慣,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父母的行為。我們在思考孩子的問題時,首先應該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問題。

孩子說謊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我們基本可以判斷,如果孩子的說謊並非偶然現象,而是一種習慣,那他的成長環境肯定存在著某些隱患。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父母一定在他麵前做出了錯誤的表率。

孩子的成長是從模仿父母開始的。父母做出了怎樣的行為,孩子也必然會有樣學樣。當孩子常常說謊時,父母一定要首先反省自己有沒有經常在孩子麵前撒謊。

當然,沒有父母會故意教孩子說假話,絕大多數父母也都會格外注意培養孩子的誠實品質,然而,若父母常常對別人說假話,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也就會慢慢開始撒謊。

有時候父母出於成人社會裏的掩飾需求,經常隨口說出一些無關緊要的謊言,雖然隻是一種社會交往技巧,但如果被年齡尚小的孩子注意到,也會給孩子留下說假話的印象,教會他們說假話。比如,爸爸正陪著孩子在家裏看書,忽然接到朋友電話,爸爸不想出去應酬,便謊稱自己現在不在家,很忙沒空去,等等。孩子在一旁看著,耳濡目染受到影響,就會有樣學樣,凡是自己不想做的都以撒謊來應付。

有些大人在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經常“逗你玩兒”,用玩笑、哄騙的話逗哄孩子,自以為是在與孩子玩,其實對孩子的影響很不好。孩子時常分不清大人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他也分不出什麼是玩笑什麼是現實,他會本能地選擇相信父母。在他付出全部信任的時候,父母哈哈大笑說“我逗你玩呢,你怎麼這麼好玩”,孩子就會覺得受到欺騙,進而也學著撒謊。

也有些父母喜歡用恐嚇的方式嚇唬孩子,比如孩子小時候一旦不聽話,父母就騙他說:“你再不聽話,大灰狼要來把你吃掉哦,警察叔叔要把你抓走哦。”這些類似的話說多了,一方麵會加重孩子的恐懼感;另一方麵,當孩子發現大灰狼或是警察叔叔根本不會抓自己,父母是在說謊的時候,他也會照著樣子撒謊或是恐嚇他人。

還有些父母,麵對孩子的正常需求從來不肯滿足,逼得孩子不得不以撒謊的手段獲得。

有位研究犯罪心理學的美國學者,在監獄裏調查犯罪原因的時候,曾經遇到一個罪犯說自己是從撒謊走向犯罪的。

這個罪犯家中兄弟姐妹很多,有一次家裏分蘋果吃,其中一隻又大又紅,孩子們都很眼饞。

老大說:“媽媽,大的紅蘋果給我吃。”

媽媽瞪他一眼:“你不懂事,你怎麼帶頭吃大的呢?”

這個罪犯回憶說,當時他經過觀察發現,誰越說要,媽媽就越不給誰;誰不吱聲或說反話,誰就最有希望得到。

於是他撒謊說:“媽媽,我隻要最小的那隻,大的留給別人。”

媽媽說:“你是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大蘋果給你。”

通過這件事他發現,說假話能吃到大蘋果,說真話則會挨罵。為了不斷獲得最好的東西,他便開始了說謊之路,直到最後因為詐騙入獄。

荀子《勸學》中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說的就是環境對人有著重要的影響力。而在所有環境中,家庭環境又是最重要的。曾子殺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為了培養孩子的誠信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待孩子一定要誠信,不要說話不算話。因此,父母在向孩子許諾之前一定要三思,不能言而無信,答應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如果不能兌現,應及時向孩子解釋,向孩子道歉,並做自我批評,讓孩子從內心理解和原諒父母,事後父母應設法兌現自己的承諾。如父母言而無信,一而再,再而三,孩子會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並認為說了話可以不算數,慢慢地他們也會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