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和興中會的成立(1 / 3)

在孫中山出生前兩年,偉大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在國內封建勢力和外國資本主義的聯合進攻下失敗了,但是它所散播下的革命火種卻沒有完全撲滅,尤其在太平天國革命的搖籃——兩廣地區許多參加過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戰士,散落民間,到處講述著太平天國英雄們的鬥爭事跡。孫中山“在塾時,教師為洪、楊中人,嚐從容講演當年曆史。有太平天國失敗後僅存一老軍者,亦嚐至塾中伴談,所言尤多感慨。學童以得此觀聽為樂。而先生見聞之後,英氣溢於眉間,有時原原本本,抵掌而談,使後來者鹹得聞知。老軍見其熱忱種族觀念,誌願非常,益加親昵。一遇無事,則與先生詳述當年戰爭,及洪秀全之為人。興之所至,輒以洪秀全第二勉先生。先生得此徽號,視為無上之榮,亦慨然以洪秀全自居。同學聞而賀之者,大有人焉”。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領導者的英雄形象和他們的偉大理想,對幼年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的孫中山自然有很大的吸引力,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後孫中山在香港雅麗士醫學校時就“常常談起洪秀全,稱他為反清第一英雄,很可惜他沒有成功”。當他1895年冬在日本時喜歡講說故事,“而他所謂故事,即洪秀全如何起兵廣西,定都南京,李秀成如何六解天京圍,如何打敗英人戈登等”。

但是孫中山當時還處在童年時代。農民的貧困生活,太平天國的革命故事,雖然給了他一定的刺激,也為他以後的革命思想埋下了某些種子,但是整個說來,還很難說他這時已經具有一種明確的政治思想,同樣也很難說這時他已經立誌革命。

第二階段,1879年至1885年,也就是從去檀香山求學到中法戰爭發生。這是他接受了資產階級教育,開始要求按照資本主義的樣式來改造中國社會的時期。

1879年,孫中山的哥哥孫眉(他在到檀香山去後,經營墾牧,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華僑資本家)接他和他的母親到檀香山去居住。孫中山本來在家裏因為家境貧困,又要參加勞動,因此受到私塾中的封建教育本來就不多。到檀香山後,在當了一個時期學徒後,就到英國教會所辦的學校中讀書,係統地接受了資本主義的教育。這種資本主義的教育,對孫中山思想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後來回憶說:“記吾幼年,從學村塾,僅識之無。不數年得至檀香山,就傅西半,見其教法之善,遠勝吾鄉。故每課暇,輒與同國同學數人互談衷曲。而改良祖國、拯救同胞之願,於是乎生。當時所懷,一若必使我人皆免苦難,皆享福樂而後快者。”那麼,如何來“拯救同胞”、“皆免苦難,皆享福樂”呢?照他當時的理解,答案正如毛澤東同誌所說的:“要救國,隻有維新,要維新,隻有學外國。那時的外國隻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是進步的。它們成功地建設了資產階級的現代國家。”因此,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榜樣來“改良祖國”,就成為孫中山的朦朧的理想。

在孫中山出生前兩年,偉大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在國內封建勢力和外國資本主義的聯合進攻下失敗了,但是它所散播下的革命火種卻沒有完全撲滅,尤其在太平天國革命的搖籃——兩廣地區許多參加過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戰士,散落民間,到處講述著太平天國英雄們的鬥爭事跡。孫中山“在塾時,教師為洪、楊中人,嚐從容講演當年曆史。有太平天國失敗後僅存一老軍者,亦嚐至塾中伴談,所言尤多感慨。學童以得此觀聽為樂。而先生見聞之後,英氣溢於眉間,有時原原本本,抵掌而談,使後來者鹹得聞知。老軍見其熱忱種族觀念,誌願非常,益加親昵。一遇無事,則與先生詳述當年戰爭,及洪秀全之為人。興之所至,輒以洪秀全第二勉先生。先生得此徽號,視為無上之榮,亦慨然以洪秀全自居。同學聞而賀之者,大有人焉”。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領導者的英雄形象和他們的偉大理想,對幼年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的孫中山自然有很大的吸引力,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後孫中山在香港雅麗士醫學校時就“常常談起洪秀全,稱他為反清第一英雄,很可惜他沒有成功”。當他1895年冬在日本時喜歡講說故事,“而他所謂故事,即洪秀全如何起兵廣西,定都南京,李秀成如何六解天京圍,如何打敗英人戈登等”。

但是孫中山當時還處在童年時代。農民的貧困生活,太平天國的革命故事,雖然給了他一定的刺激,也為他以後的革命思想埋下了某些種子,但是整個說來,還很難說他這時已經具有一種明確的政治思想,同樣也很難說這時他已經立誌革命。

第二階段,1879年至1885年,也就是從去檀香山求學到中法戰爭發生。這是他接受了資產階級教育,開始要求按照資本主義的樣式來改造中國社會的時期。

1879年,孫中山的哥哥孫眉(他在到檀香山去後,經營墾牧,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華僑資本家)接他和他的母親到檀香山去居住。孫中山本來在家裏因為家境貧困,又要參加勞動,因此受到私塾中的封建教育本來就不多。到檀香山後,在當了一個時期學徒後,就到英國教會所辦的學校中讀書,係統地接受了資本主義的教育。這種資本主義的教育,對孫中山思想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後來回憶說:“記吾幼年,從學村塾,僅識之無。不數年得至檀香山,就傅西半,見其教法之善,遠勝吾鄉。故每課暇,輒與同國同學數人互談衷曲。而改良祖國、拯救同胞之願,於是乎生。當時所懷,一若必使我人皆免苦難,皆享福樂而後快者。”那麼,如何來“拯救同胞”、“皆免苦難,皆享福樂”呢?照他當時的理解,答案正如毛澤東同誌所說的:“要救國,隻有維新,要維新,隻有學外國。那時的外國隻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是進步的。它們成功地建設了資產階級的現代國家。”因此,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榜樣來“改良祖國”,就成為孫中山的朦朧的理想。

1882年,孫中山從檀香山回國。三年的國外生活和所受的資本主義教育,使他在重新接觸到清朝封建政府統治下的中國時,更加敏銳地感到這個政權的腐敗貪婪和中國人民所受的重重壓迫和剝削,愈加深切地覺得這種情形是不可以忍受的。當他在輪船抵達中國海口,接連地遇到海關、厘捐局、“查禁私運鴉片”的官員、“查禁私運火油”的官員曾一遍遍地無理搜查和勒索時,他就起來反抗,拒絕他們進行搜查,以致船隻被扣留。直到第二天,船主納賄後才得開行。孫中山就利用這個機會向乘客演說中國政治改造的必要。他說:“中國在這些腐敗萬惡的官吏掌握中,你們還坐視不救麼?”回到香山後,他還繼續地進行著這種宣傳,他向農民們說:“你們的衙門給你們幹什麼事呢?……他們拿了你們的錢,你們沒有受著出錢的好處。一個政府應該替人民管理種種事情,正像家長應該注意到家中各人一樣。……這天子的朝廷這樣的腐敗,你們不要和他的官員有所交涉。……你們知道,道路橋梁由你們自己建造,學校由你們自己維持,比讓滿清人來替你們建造,替你們維持,費要省得多哩!你們每村應該利用這些市場,那麼每個村莊與別個村莊的交接可以得到益處。……你們為什麼不覺醒起來!記憶著,人們隻有靠著結合的力量,才能夠改善他們的地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