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夏間,在東京的革命黨人,討論將來發難地點問題,楊時傑“力持非武漢不可,曆舉優點以證”。秋間,他回到武漢,訪問革命黨人楊玉如時說:“這幾年孫總理、黃克強等專在沿海幾省,靠幾處會黨,攜少數器械,東突西擊,總是難達到目的。我們長江的黨人都想從腹地著手。尤其是我們湖北人,就想在湖北幹起來。”楊玉如說:“我們湖北居長江形勝,有槍炮廠,有官錢局,餉充械足,新軍的知識又高,易受運動。”
同盟會的骨幹分子譚人鳳(石屏),在1907年12月的鎮南關起義、1908年4月的雲南河口起義及1910年2月的廣州新軍起義中,他都曾前往參戰。但都是高興而去,敗興而歸。他深深地認識到,“廣州非用武地”,“天下事斷非珠江流域所能成”,他“主張長江革命最力”。擔任1910年2月廣州新軍起義指揮的黃興,在給同盟會會員日本人宮崎滔天的信中也說:“這次起義使一部分組織解散了,但主要的組織還健在,以後若人心奮起並有機會再起義的話,要爭取成功。我想在南京和北京兩處謀事,這和在廣東偏僻的一處起義比較,更容易進展。”可見,武裝起義軍事策略的改變,在同盟會中從群眾到領導都有所認識,是有相當基礎的。特別是同盟會的一些領導和骨幹分子,總結了同盟會在南方邊省多次發動武裝起義失敗的教訓,為了把革命繼續推向前進,著手重新部署革命力量,從事軍事策略的轉移工作。
1910年春,同盟會的骨幹分子居正(覺生)、趙聲(伯先)等,先後從南洋來到東京。他們不僅對總部沒有人主持,“形勢頗形渙散”感到惋惜,而且更對總部“俱集中於南部”不滿。許多革命黨人對對此也有些灰心,對前途擔憂。同盟會總部思想渙散,組織鬆懈。譚人鳳在東京奔走各方,以冀重振黨務,並就“改良黨務”問題,於8月間請示孫中山,孫表示同意,答應“可容日約各分會長再議”。數日後,譚人鳳在東京召集川、閩、皖、湘等省部分同盟會員開會,研究方策。宋教仁(鈍初)在會上提出上、中、下三策:“上策為中央革命,聯絡北方軍隊,以東三省對後援,一舉而占北京,然後號令全國,……此策之最善者也;中策在長江流域各省同時大舉,設立政府,然後北伐,此策之次者也;下策在邊隅之地,設秘密機關於外國領地,進據邊隅,以為根據,然後徐圖進取,其地則或東三省,或雲南,或兩廣,此策之又次者也。”經過大家討論,“僉謂上策運動稍難,下策已行之而敗,……故決采用中策。”宋教仁根據同盟會成立時,本有東、西、南、北、中五部名義,南部同盟會已於1909年成立於香港,主張“有組織中部同盟會之必要”,作為開展革命活動,發動武裝起義的策動機關。譚人鳳“力韙其議”。其他與會者也“僉以為然”。因譚人鳳年長,公推他為召集人。不久,譚召集在東京的11省區同盟會分會長,在東京小石區左仲遠(即陳猶龍)寓所開會。宋教仁擬定“從長江結合,以次推行河北為嚴密之組織,期以三年,養豐毛羽,然後實行”的分步做法。趙聲性急,“謂圖大事者,不可過迂緩”。其他與會者“亦鹹謂革命誌在犧牲,非欲收功實於一旦,……故鹹主急進”。最後譚人鳳提出“以事權統一,責任分擔,不限時期為原則”的方案,得到全體的一致讚同,於是中部同盟會由此發端。
1910年夏間,在東京的革命黨人,討論將來發難地點問題,楊時傑“力持非武漢不可,曆舉優點以證”。秋間,他回到武漢,訪問革命黨人楊玉如時說:“這幾年孫總理、黃克強等專在沿海幾省,靠幾處會黨,攜少數器械,東突西擊,總是難達到目的。我們長江的黨人都想從腹地著手。尤其是我們湖北人,就想在湖北幹起來。”楊玉如說:“我們湖北居長江形勝,有槍炮廠,有官錢局,餉充械足,新軍的知識又高,易受運動。”
同盟會的骨幹分子譚人鳳(石屏),在1907年12月的鎮南關起義、1908年4月的雲南河口起義及1910年2月的廣州新軍起義中,他都曾前往參戰。但都是高興而去,敗興而歸。他深深地認識到,“廣州非用武地”,“天下事斷非珠江流域所能成”,他“主張長江革命最力”。擔任1910年2月廣州新軍起義指揮的黃興,在給同盟會會員日本人宮崎滔天的信中也說:“這次起義使一部分組織解散了,但主要的組織還健在,以後若人心奮起並有機會再起義的話,要爭取成功。我想在南京和北京兩處謀事,這和在廣東偏僻的一處起義比較,更容易進展。”可見,武裝起義軍事策略的改變,在同盟會中從群眾到領導都有所認識,是有相當基礎的。特別是同盟會的一些領導和骨幹分子,總結了同盟會在南方邊省多次發動武裝起義失敗的教訓,為了把革命繼續推向前進,著手重新部署革命力量,從事軍事策略的轉移工作。
1910年春,同盟會的骨幹分子居正(覺生)、趙聲(伯先)等,先後從南洋來到東京。他們不僅對總部沒有人主持,“形勢頗形渙散”感到惋惜,而且更對總部“俱集中於南部”不滿。許多革命黨人對對此也有些灰心,對前途擔憂。同盟會總部思想渙散,組織鬆懈。譚人鳳在東京奔走各方,以冀重振黨務,並就“改良黨務”問題,於8月間請示孫中山,孫表示同意,答應“可容日約各分會長再議”。數日後,譚人鳳在東京召集川、閩、皖、湘等省部分同盟會員開會,研究方策。宋教仁(鈍初)在會上提出上、中、下三策:“上策為中央革命,聯絡北方軍隊,以東三省對後援,一舉而占北京,然後號令全國,……此策之最善者也;中策在長江流域各省同時大舉,設立政府,然後北伐,此策之次者也;下策在邊隅之地,設秘密機關於外國領地,進據邊隅,以為根據,然後徐圖進取,其地則或東三省,或雲南,或兩廣,此策之又次者也。”經過大家討論,“僉謂上策運動稍難,下策已行之而敗,……故決采用中策。”宋教仁根據同盟會成立時,本有東、西、南、北、中五部名義,南部同盟會已於1909年成立於香港,主張“有組織中部同盟會之必要”,作為開展革命活動,發動武裝起義的策動機關。譚人鳳“力韙其議”。其他與會者也“僉以為然”。因譚人鳳年長,公推他為召集人。不久,譚召集在東京的11省區同盟會分會長,在東京小石區左仲遠(即陳猶龍)寓所開會。宋教仁擬定“從長江結合,以次推行河北為嚴密之組織,期以三年,養豐毛羽,然後實行”的分步做法。趙聲性急,“謂圖大事者,不可過迂緩”。其他與會者“亦鹹謂革命誌在犧牲,非欲收功實於一旦,……故鹹主急進”。最後譚人鳳提出“以事權統一,責任分擔,不限時期為原則”的方案,得到全體的一致讚同,於是中部同盟會由此發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