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時期會黨運動的新發展(1 / 3)

第二是趨向於民主革命。會黨原來提出的口號“反清複明”,即推翻滿清統治、恢複明朝政權,用漢族封建政權代替滿族封建政權,而不要求根本改變政權性質。這個口號在清朝前期無疑還具有較大的號召力,但到了清朝後期,隨著中國社會性質與革命性質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已逐漸喪失了其號召力量。封建主義與人民群眾的矛盾、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已作為當時中國社會兩大基本矛盾充分地暴露出來,19世紀末20世紀初“反滿”雖尚可以激動一部分人的民族感情,而“複明”卻很少能發人思古之幽情了。人們要求革命後建立的是“民國”而不再是封建帝國了。盡管有些人在思想意識上這一點還不免有些模糊,但已成為大勢所趨,所以會黨的領導者在建立新的會黨統一組織的同時,也基本上采納了資產階級革命派所提出的民主革命綱領。如興漢會成立時即曾“定綱領三則,啜鴆血誓之”。這三條誓詞內容雖未見明文記載,但就推論,極可能為興中會的“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合眾政府”那三條誓詞,否則會黨也不可能提出新的綱領性的東西,如果提出與此相違背的綱領,則擔任興漢會總會長的孫中山肯定不會接受。此外如龍華會在《龍華會章程》的《檄文》中首先提出不要皇帝,“暫時設立一總統,由大家公舉”,五年或八年一任,不許世襲。“或者竟定為無政府”。《會規》第一條中又提出要“趕去了滿洲韃子皇帝,收回了大明江山,並且要把田地改作大家公有”。這也近似同盟會綱領,隻是帶有點無政府主義色彩。從維護封建體製到反對封建體製,這是會黨運動的飛躍進步。

第三是趨向於接受資產階級領導。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運動,能否對革命作出貢獻,接受資產階級領導是個關鍵。會黨向來是接受封建階級的領導,擁護朱明王朝,尊奉朱氏子孫為天子,找不著朱氏後代,甚至不惜冒名頂替,或任意捏造一個人作為偶像崇拜,如朱三太子、朱洪英;或者遙奉一個“天德皇帝”等等。而他們自己的首領則最多隻居於藩王地位,稱個什麼王,一般則稱個大都督、大元帥或大將軍而已,從來不敢自稱皇帝。國號仍用“大明”。這就表明會黨運動是一貫接受封建階級的領導,根本不敢觸及封建專製製度。到了辛亥革命期間,情況就變了,新建立的統一性的會黨組織,都表明它們願意接受資產階級的領導,不再擁戴什麼大明天子了。例如興漢會成立後即“推孫逸仙為首領”—總會長,龍華會事實上的領袖則為陶成章,同仇會亦推黃興為會長。這些都是很顯明的例子。

為什麼辛亥革命時期會黨運動會發生這樣重大的變化呢?其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兩點:(一)革命的性質、任務變了。19世紀末中國社會已走完半封建半殖民地化過程,社會性質規定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性質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二)資產階級已經登上政治舞台,革命的領導階級。這一形勢的巨大變化,促使會黨不得不趨向於統一,趨向於讚助民主革命並接受資產階級領導。實質上是趨向於會黨與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聯盟。當然,這首先是和資產階級革命派對會黨的團結改造工作分不開的。

第二是趨向於民主革命。會黨原來提出的口號“反清複明”,即推翻滿清統治、恢複明朝政權,用漢族封建政權代替滿族封建政權,而不要求根本改變政權性質。這個口號在清朝前期無疑還具有較大的號召力,但到了清朝後期,隨著中國社會性質與革命性質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已逐漸喪失了其號召力量。封建主義與人民群眾的矛盾、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已作為當時中國社會兩大基本矛盾充分地暴露出來,19世紀末20世紀初“反滿”雖尚可以激動一部分人的民族感情,而“複明”卻很少能發人思古之幽情了。人們要求革命後建立的是“民國”而不再是封建帝國了。盡管有些人在思想意識上這一點還不免有些模糊,但已成為大勢所趨,所以會黨的領導者在建立新的會黨統一組織的同時,也基本上采納了資產階級革命派所提出的民主革命綱領。如興漢會成立時即曾“定綱領三則,啜鴆血誓之”。這三條誓詞內容雖未見明文記載,但就推論,極可能為興中會的“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合眾政府”那三條誓詞,否則會黨也不可能提出新的綱領性的東西,如果提出與此相違背的綱領,則擔任興漢會總會長的孫中山肯定不會接受。此外如龍華會在《龍華會章程》的《檄文》中首先提出不要皇帝,“暫時設立一總統,由大家公舉”,五年或八年一任,不許世襲。“或者竟定為無政府”。《會規》第一條中又提出要“趕去了滿洲韃子皇帝,收回了大明江山,並且要把田地改作大家公有”。這也近似同盟會綱領,隻是帶有點無政府主義色彩。從維護封建體製到反對封建體製,這是會黨運動的飛躍進步。

第三是趨向於接受資產階級領導。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運動,能否對革命作出貢獻,接受資產階級領導是個關鍵。會黨向來是接受封建階級的領導,擁護朱明王朝,尊奉朱氏子孫為天子,找不著朱氏後代,甚至不惜冒名頂替,或任意捏造一個人作為偶像崇拜,如朱三太子、朱洪英;或者遙奉一個“天德皇帝”等等。而他們自己的首領則最多隻居於藩王地位,稱個什麼王,一般則稱個大都督、大元帥或大將軍而已,從來不敢自稱皇帝。國號仍用“大明”。這就表明會黨運動是一貫接受封建階級的領導,根本不敢觸及封建專製製度。到了辛亥革命期間,情況就變了,新建立的統一性的會黨組織,都表明它們願意接受資產階級的領導,不再擁戴什麼大明天子了。例如興漢會成立後即“推孫逸仙為首領”—總會長,龍華會事實上的領袖則為陶成章,同仇會亦推黃興為會長。這些都是很顯明的例子。

為什麼辛亥革命時期會黨運動會發生這樣重大的變化呢?其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兩點:(一)革命的性質、任務變了。19世紀末中國社會已走完半封建半殖民地化過程,社會性質規定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性質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二)資產階級已經登上政治舞台,革命的領導階級。這一形勢的巨大變化,促使會黨不得不趨向於統一,趨向於讚助民主革命並接受資產階級領導。實質上是趨向於會黨與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聯盟。當然,這首先是和資產階級革命派對會黨的團結改造工作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