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清末新軍向革命轉化(1 / 3)

為什麼清王朝在這時如此強調改革兵製、停止武科、裁汰製兵勇營、編練新式陸軍呢?這是因為他們原來賴以安身立命的舊式軍隊,腐敗不堪,“非但戰守斷不足恃,即巡警亦萬不可用,祗有分年盡數裁撤之一法。”而當時的革命浪潮,日益高漲。不僅孫中山領導下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勢力日益強大,農民的自發鬥爭也此起彼伏,連綿不斷。因此,清廷在“上諭”中宣稱:“非練兵無以衛國,亦非練兵無以保民。”可見,清政府編練新軍,是為了鎮壓日益高漲的人民群眾的反抗鬥爭,維護其搖搖欲墜的統治地位。

如果說,清政府編練新軍,在甲午戰爭時期,還有一點自強禦侮以雪國恥的積極因素,那麼,從義和團運動、特別是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戰爭以後,這一點積極因素便完全喪失了。西太後流亡西安時,便明白宣布:今後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徹底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投降。而帝國主義則采取扶植清政府的政策,“以華治華”,把清政府作為它們統治中國的工具。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說,清政府編練新軍的宗旨,根本上是反動的。

然而,編練者的主觀願望與被編練者的思想情緒,卻是尖銳對立的,編練新軍的反動宗旨與編練新軍本身之間又存在著無法克服的矛盾。

首先,從新軍士兵的基本來源看,它與舊式製兵營勇是不同的。清政府為了建立一支能作戰的新式軍隊,在兵士選募方麵,要求是比較嚴格的。袁世凱認為,“近來武備愈弛,疲弱冗柔,比比皆是,固由於訓練之無法,實始於選募之不精。大率就地取材,濫竽充數,非市井遊惰,即革勇逃卒,混跡其中。操防稍嚴,輒不耐勤劬,遠颺潛逃……”所以,他主張新軍士兵,要嚴格選擇,實行所謂“兵必合格,人必土著”的方針。清政府練兵處采納袁的意見,在《募兵製略》中,擬定募兵格式五條,並強調“勿許濫保遊民潰勇”。所以,符合募兵條件而又願意應募當兵的,主要的就是瀕於破產或已經破產但尚有家室的農民、手工業者以及城市貧民。據江炳靈回憶,湖北新軍士兵,“多係貧苦農民、小手工業者、城市失業貧民”。鄧寶珊在回憶錄中也指出:“(新疆伊犁)新軍的成員大都是破產的農民、手工業者和城市貧民”。正如朱德在回憶錄中所說的那樣:“新軍士兵都是從鄉村征調來的農民,他們對於清政府的專橫腐敗的統治和地主階級的苛重的剝削,以及舊軍隊的打罵製度和舊軍官克扣軍餉的行為,本來就存在著激烈的不滿情緒。”這些人,在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加深和清政府的橫征暴斂下,經濟地位下降,生活狀況惡化,為了一家生計,不得不應募入伍。但他們的這種經濟地位,決定他們有著強烈的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主義壓迫的自發要求。

為什麼清王朝在這時如此強調改革兵製、停止武科、裁汰製兵勇營、編練新式陸軍呢?這是因為他們原來賴以安身立命的舊式軍隊,腐敗不堪,“非但戰守斷不足恃,即巡警亦萬不可用,祗有分年盡數裁撤之一法。”而當時的革命浪潮,日益高漲。不僅孫中山領導下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勢力日益強大,農民的自發鬥爭也此起彼伏,連綿不斷。因此,清廷在“上諭”中宣稱:“非練兵無以衛國,亦非練兵無以保民。”可見,清政府編練新軍,是為了鎮壓日益高漲的人民群眾的反抗鬥爭,維護其搖搖欲墜的統治地位。

如果說,清政府編練新軍,在甲午戰爭時期,還有一點自強禦侮以雪國恥的積極因素,那麼,從義和團運動、特別是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戰爭以後,這一點積極因素便完全喪失了。西太後流亡西安時,便明白宣布:今後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徹底向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投降。而帝國主義則采取扶植清政府的政策,“以華治華”,把清政府作為它們統治中國的工具。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說,清政府編練新軍的宗旨,根本上是反動的。

然而,編練者的主觀願望與被編練者的思想情緒,卻是尖銳對立的,編練新軍的反動宗旨與編練新軍本身之間又存在著無法克服的矛盾。

首先,從新軍士兵的基本來源看,它與舊式製兵營勇是不同的。清政府為了建立一支能作戰的新式軍隊,在兵士選募方麵,要求是比較嚴格的。袁世凱認為,“近來武備愈弛,疲弱冗柔,比比皆是,固由於訓練之無法,實始於選募之不精。大率就地取材,濫竽充數,非市井遊惰,即革勇逃卒,混跡其中。操防稍嚴,輒不耐勤劬,遠颺潛逃……”所以,他主張新軍士兵,要嚴格選擇,實行所謂“兵必合格,人必土著”的方針。清政府練兵處采納袁的意見,在《募兵製略》中,擬定募兵格式五條,並強調“勿許濫保遊民潰勇”。所以,符合募兵條件而又願意應募當兵的,主要的就是瀕於破產或已經破產但尚有家室的農民、手工業者以及城市貧民。據江炳靈回憶,湖北新軍士兵,“多係貧苦農民、小手工業者、城市失業貧民”。鄧寶珊在回憶錄中也指出:“(新疆伊犁)新軍的成員大都是破產的農民、手工業者和城市貧民”。正如朱德在回憶錄中所說的那樣:“新軍士兵都是從鄉村征調來的農民,他們對於清政府的專橫腐敗的統治和地主階級的苛重的剝削,以及舊軍隊的打罵製度和舊軍官克扣軍餉的行為,本來就存在著激烈的不滿情緒。”這些人,在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加深和清政府的橫征暴斂下,經濟地位下降,生活狀況惡化,為了一家生計,不得不應募入伍。但他們的這種經濟地位,決定他們有著強烈的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主義壓迫的自發要求。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清末新軍由於是“仿照西法”編練的,采用的是新式的洋槍洋炮洋裝備洋技術,因而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識。招募新兵時,對於知識分子入伍,往往優先錄取。湖北在招募新兵時,起初還曾規定:“實能識字、寫字並能略通文理之人……始準收錄。”後來隻是由於實際上辦不到,才不得不降低標準。

而對於知識分子來說,由於清政府舉辦“新政”,廢除科舉,他們仕進無路,也就紛紛投入新軍,以謀出路。溫楚珩在回憶錄中指出:“清廷已廢科舉製度,代之新式學校,一般鄉村農家子弟,既不能再在私塾讀書,又無力送子弟進入新式學校,更無土地可耕,於是紛紛投入新軍。……秀才當兵,已成普遍現象。”而陳孝勞在回憶中,則具體地介紹了湖北新軍招收知識分子的情況,他說:“自一九○三年(光緒二十九年)廢了科舉以後,一般讀書的分子隻得另謀各人的出路。於是有出洋留學的,有到省城住學校的,而多數子弟則投入新軍。我是一九○五年(光緒三十一年)在黃陂應募入伍的。那次募兵結果,九十六人中就有十二個廩生,二十四個秀才。馬隊第十一標是這樣,陸軍第八鎮和陸軍第二十一混成協所屬步、馬、炮、工、輕五種部隊,都有不少的讀書分子入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