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種族觀促使章炳麟及眾多青年知識分子在文化問題上傳播新思想。許多著作家主張,種族的優劣純雜決定文化價值的高低。種族越純潔,不與其他種族相混雜,其文化也就越占優勢地位。漢族與滿、蒙、回、苗各族相混雜隻會削弱漢文化。漢族必須與其他種族相分離,充當民族主權的唯一體現,隻有這樣,漢文化具有的力量和達到的水平才能使中國足以推翻西方的統治。
章開沅先生正確揭示了排滿主義的政治必要性及其對確保辛亥革命成功所起的決定性曆史作用。確實,為了鏟除天朝帝國,必須把滿族排斥在中華民族之外,因為清朝君主專政建立在滿民族特權的基礎之上,而滿民族即是一種為了政治目的又通過政治化而偽造的族類。應該補充說明的是,如同中華民族的概念僅由漢族所構成一樣,排滿主義之所以獲得很大成功,這是因為,在風俗、習慣、宗教、口頭語言具有眾多地方差異的一個國家裏,種族血統觀念能夠給人們提供一種有力的和合理的認同形態。這種形態與習慣的認同方式同出一轍。為居民所熟悉的關於敬祖近親等觀念,在不割斷傳統文化概念的情況下,經過改頭換麵,得到了豐富和強化。
清政府完全明白,傳播中華民族屬於漢族的民族定義會在意識形態方麵造成有害影響。在被清政府收買的報紙上,如北京的《中央大同日報》,連篇累牘地宣揚,清政府自立朝以來,一貫推行“五族大同”這個唯一能確保國內和睦和民族強大的政策。1911年11月19日有關武昌起義的上諭重申:“朝廷向來政尚寬大,凡屬國民無不一視同仁。”過後不久,11月13日的另一份上諭又揭示種族主義的危害:“至於持種族革命之說者,意在離間滿漢,激成仇釁,禍變相尋,必使大局糜爛而後快其私心。”
就在武昌,當市內的滿人在“殺戮滿官旗人”聲中蒙受搶掠和無情屠殺時,其他各族人士對中華民族以漢族為本的民族主義叫囂並不感到擔憂和不安。韓大載在其回憶中談到,他那時恰巧住在漢口一位回族同學的家裏。同學的父親用以下的話對他表示歡迎:“滿清政府殘殺回民,無惡不作,你們要揭露它歧視和虐待異族的罪行。”
然而,對湖北軍政府宣布的民族國家以漢族為本的說法,江蘇迅速作出了強烈的反應。在江蘇境內各地,反正、宣告獨立等政治變更通常是在白旗下進行的。在蘇州,旗上更有“興漢安民”的四字標記。更有甚者,江蘇巡撫程德全在接受革命黨人的要求,主動在蘇州城垣宣告獨立、自任都督的時候,明確提出了不得對滿旗人施加任何暴力的條件。在宣布獨立時,他還吩咐張貼六言簡明告示,禁止打罵滿人,違者處斬。告示明令規定:“滿漢視同一體。”事實上,與革命軍占領鎮江時犯下的殘酷行為相反,變幟活動隨後在江蘇的大部分州縣均和平進行。11月11日,當程德全派兵支援新軍奪取南京時,保護滿人的要求更得到有力的重申。誓師書由本省名紳孟森撰寫,文中寫著“無漢無滿,一視同仁”的誓詞。當兩江總督張人駿提出不殺滿人為議和條件時,派往南京的聯軍總司令毫無困難地予以接受,但在事後卻又不予置理。
中華民族的種族觀促使章炳麟及眾多青年知識分子在文化問題上傳播新思想。許多著作家主張,種族的優劣純雜決定文化價值的高低。種族越純潔,不與其他種族相混雜,其文化也就越占優勢地位。漢族與滿、蒙、回、苗各族相混雜隻會削弱漢文化。漢族必須與其他種族相分離,充當民族主權的唯一體現,隻有這樣,漢文化具有的力量和達到的水平才能使中國足以推翻西方的統治。
章開沅先生正確揭示了排滿主義的政治必要性及其對確保辛亥革命成功所起的決定性曆史作用。確實,為了鏟除天朝帝國,必須把滿族排斥在中華民族之外,因為清朝君主專政建立在滿民族特權的基礎之上,而滿民族即是一種為了政治目的又通過政治化而偽造的族類。應該補充說明的是,如同中華民族的概念僅由漢族所構成一樣,排滿主義之所以獲得很大成功,這是因為,在風俗、習慣、宗教、口頭語言具有眾多地方差異的一個國家裏,種族血統觀念能夠給人們提供一種有力的和合理的認同形態。這種形態與習慣的認同方式同出一轍。為居民所熟悉的關於敬祖近親等觀念,在不割斷傳統文化概念的情況下,經過改頭換麵,得到了豐富和強化。
清政府完全明白,傳播中華民族屬於漢族的民族定義會在意識形態方麵造成有害影響。在被清政府收買的報紙上,如北京的《中央大同日報》,連篇累牘地宣揚,清政府自立朝以來,一貫推行“五族大同”這個唯一能確保國內和睦和民族強大的政策。1911年11月19日有關武昌起義的上諭重申:“朝廷向來政尚寬大,凡屬國民無不一視同仁。”過後不久,11月13日的另一份上諭又揭示種族主義的危害:“至於持種族革命之說者,意在離間滿漢,激成仇釁,禍變相尋,必使大局糜爛而後快其私心。”
就在武昌,當市內的滿人在“殺戮滿官旗人”聲中蒙受搶掠和無情屠殺時,其他各族人士對中華民族以漢族為本的民族主義叫囂並不感到擔憂和不安。韓大載在其回憶中談到,他那時恰巧住在漢口一位回族同學的家裏。同學的父親用以下的話對他表示歡迎:“滿清政府殘殺回民,無惡不作,你們要揭露它歧視和虐待異族的罪行。”
然而,對湖北軍政府宣布的民族國家以漢族為本的說法,江蘇迅速作出了強烈的反應。在江蘇境內各地,反正、宣告獨立等政治變更通常是在白旗下進行的。在蘇州,旗上更有“興漢安民”的四字標記。更有甚者,江蘇巡撫程德全在接受革命黨人的要求,主動在蘇州城垣宣告獨立、自任都督的時候,明確提出了不得對滿旗人施加任何暴力的條件。在宣布獨立時,他還吩咐張貼六言簡明告示,禁止打罵滿人,違者處斬。告示明令規定:“滿漢視同一體。”事實上,與革命軍占領鎮江時犯下的殘酷行為相反,變幟活動隨後在江蘇的大部分州縣均和平進行。11月11日,當程德全派兵支援新軍奪取南京時,保護滿人的要求更得到有力的重申。誓師書由本省名紳孟森撰寫,文中寫著“無漢無滿,一視同仁”的誓詞。當兩江總督張人駿提出不殺滿人為議和條件時,派往南京的聯軍總司令毫無困難地予以接受,但在事後卻又不予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