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近代“民主”與“共和”觀念的考察(1 / 3)

文中將華盛頓在本國發動對英國的獨立戰爭的勇氣比作陳勝、吳廣,將其與英國對峙割據的雄才大略比作曹操、劉備。無論是評價人物,還是談論其他事物,依據本國的曆史或已掌握的知識,使其容易理解,這是常用的一種手法。不過,一比作陳勝、吳廣,就難免引出問題。我們很難說徐繼佘在此處注入了貶義,他的比喻所采用的傳統手法,應當說是很普通的。

1903年梁啟超訪問美國首都華盛頓,在參觀立於市中心的“紀功華表”時,“發現”中國使館贈送的基石的銘文上篆刻著上述將華盛頓比作陳勝、吳廣的文章,因而感歎道:“嗚呼,此石終不可磨,此恥終不可曬。見之氣結。”

不管怎樣,該文大力讚揚開國英雄華盛頓不僭稱帝王,又以選舉解決繼承、不得世襲其位等,是“幾於天下為公駸駸乎三代之遺意”,這是值得重視的。而且,由於他提出教化風俗。樹立不尊崇武功的國風,使之出現了提倡儒教的黃金時代。

日本的“儒教理想主義者”橫井小楠,也把《瀛環誌略》作為其西方知識的源泉之一,而且表白得更為明確。小楠認為,時下的西方比清朝和日本更接近堯舜三代的黃金時代,他特別讚揚美國的總統製,認為是西方政治的頂峰。作為理由之一,在《國事三論》(1860年)中,他列舉了“全國大統領的權柄以讓賢不傳子,廢君臣之義,專以公共和平為務”。

小楠想表達的,是高度評價“讓賢不傳子”,政治由賢者擔當的儒教基本命題,在美國的總統製上實現了。而且,在這一製度下,“君臣之義”被廢除,於是,政治成了為“公共和平”之事。由此可知,小楠是在傳統的儒學知識的基礎上,準確把握了近代政治的本質。

1866年,隨同赫德訪歐的同文館第一屆畢業生張德彝在其日記中這樣記述了美國:

至美國乃官(公)天下民主之國也,傳賢不傳子,每四年眾舉一人為統領,稱“伯理璽天德”(“官”字,根據編者意讀“公”)。

這是在記述了歐洲各國都是擁戴國王的國家後,說明了“天下為公的民主之國”美國的特色。並記述說,所謂“民主”,指非世襲,每四年選舉“統領”之事,“伯理璽天德”是President一詞的漢字音譯。

這裏說的“民主”,並不是古來的“民之主”(馬西尼先生說是“偏正結構”),而是具有了“民是主”(馬西尼先生說是“主謂結構")的嶄新意義的術語。作為後者意義上的“民主”的使用例子,熊月之先生等的研究在時間上是先行者,而附帶上了原文,對內容加以詳細解釋的,張德彝的研究則值得重視的。

即,所謂民主(民是主)的意思為民是主權者,其重要的意義在於它作為與“君主”(君是主),即君是主權者對立的觀點出現在東亞漢字文化圈。圍繞孫文廣州起義曾有這樣的流言:“數月前有人說,港地有等匪徒,擬變皇清為民主,運械製炸,結黨聯約,將風起雲變席卷囊括之勢。”若是讀一下這個報道,恐怕就很清楚了。

文中將華盛頓在本國發動對英國的獨立戰爭的勇氣比作陳勝、吳廣,將其與英國對峙割據的雄才大略比作曹操、劉備。無論是評價人物,還是談論其他事物,依據本國的曆史或已掌握的知識,使其容易理解,這是常用的一種手法。不過,一比作陳勝、吳廣,就難免引出問題。我們很難說徐繼佘在此處注入了貶義,他的比喻所采用的傳統手法,應當說是很普通的。

1903年梁啟超訪問美國首都華盛頓,在參觀立於市中心的“紀功華表”時,“發現”中國使館贈送的基石的銘文上篆刻著上述將華盛頓比作陳勝、吳廣的文章,因而感歎道:“嗚呼,此石終不可磨,此恥終不可曬。見之氣結。”

不管怎樣,該文大力讚揚開國英雄華盛頓不僭稱帝王,又以選舉解決繼承、不得世襲其位等,是“幾於天下為公駸駸乎三代之遺意”,這是值得重視的。而且,由於他提出教化風俗。樹立不尊崇武功的國風,使之出現了提倡儒教的黃金時代。

日本的“儒教理想主義者”橫井小楠,也把《瀛環誌略》作為其西方知識的源泉之一,而且表白得更為明確。小楠認為,時下的西方比清朝和日本更接近堯舜三代的黃金時代,他特別讚揚美國的總統製,認為是西方政治的頂峰。作為理由之一,在《國事三論》(1860年)中,他列舉了“全國大統領的權柄以讓賢不傳子,廢君臣之義,專以公共和平為務”。

小楠想表達的,是高度評價“讓賢不傳子”,政治由賢者擔當的儒教基本命題,在美國的總統製上實現了。而且,在這一製度下,“君臣之義”被廢除,於是,政治成了為“公共和平”之事。由此可知,小楠是在傳統的儒學知識的基礎上,準確把握了近代政治的本質。

1866年,隨同赫德訪歐的同文館第一屆畢業生張德彝在其日記中這樣記述了美國:

至美國乃官(公)天下民主之國也,傳賢不傳子,每四年眾舉一人為統領,稱“伯理璽天德”(“官”字,根據編者意讀“公”)。

這是在記述了歐洲各國都是擁戴國王的國家後,說明了“天下為公的民主之國”美國的特色。並記述說,所謂“民主”,指非世襲,每四年選舉“統領”之事,“伯理璽天德”是President一詞的漢字音譯。

這裏說的“民主”,並不是古來的“民之主”(馬西尼先生說是“偏正結構”),而是具有了“民是主”(馬西尼先生說是“主謂結構")的嶄新意義的術語。作為後者意義上的“民主”的使用例子,熊月之先生等的研究在時間上是先行者,而附帶上了原文,對內容加以詳細解釋的,張德彝的研究則值得重視的。

即,所謂民主(民是主)的意思為民是主權者,其重要的意義在於它作為與“君主”(君是主),即君是主權者對立的觀點出現在東亞漢字文化圈。圍繞孫文廣州起義曾有這樣的流言:“數月前有人說,港地有等匪徒,擬變皇清為民主,運械製炸,結黨聯約,將風起雲變席卷囊括之勢。”若是讀一下這個報道,恐怕就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