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上推溯到1903年,試看章太炎的一首有關孫中山的題詩。這一年,出版了章士釗譯宮崎寅藏著的《孫逸仙》一書。章太炎為這本書題詩一首。詩雲:“索虜昌狂泯禹績,有赤帝子斷其嗌,揜跡鄭洪為民辟,四百兆人視茲冊。”把孫中山比作劉邦、鄭成功和革命的農民領袖洪秀全;把記載孫中山早期革命活動的這本書,當作全國人民的必讀之物,進而示意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關係四億人民的命運。對孫中山,可謂推崇備至,愛戴甚真了。相隔二十多年,來了個大顛倒。為什麼?兩人革命的出發點本就很不相同,章太炎對孫中山一時的傾倒,不過求其同而未論其異,而且,孫中山在前進,特別是實行革命的三大政策,思想飛躍;章太炎呢,不僅頑固不前,還在倒退,用魯迅的話說,是“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別人所幫造的牆,和時代隔絕了”,兩個人向相反的方向走去,距離愈來愈遠。因而,從擁孫到反孫,從初見時的“與語大悅”,到中山死後,章氏餘恨猶在,竟誣之為魏忠賢,前後判若兩人。
反孫擁黎破壞革命
章太炎曾經革命,他主張推翻滿清,意誌堅決。他在1903年同蔡元培、陶成章等建立革命組織光複會,1906年又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他在這些年頭裏,奔走呼號,被捕入獄,臨危不懼,甚至發出了壯烈的呼聲,準備犧牲:“臨命須摻手,乾坤隻兩頭。”辛亥革命之後,章太炎對袁世凱,從抱有幻想,屈身相從,到幻想破滅,進行鬥爭,表現出很有作為。魯迅論政治上的章太炎,也就舉此兩事,所謂“以大勳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大門,大詬袁世凱的包藏禍心”和“七被追捕,三入牢獄”(按“三”應為“二”),不為無因。
可是,章太炎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不久,便和孫中山搞摩擦,鬧分裂,終而至於立山頭,搞陰謀,大反孫中山。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章太炎回國,任臨時大總統顧問。他跟著袁世凱跑,逼迫孫中山下台。對袁世凱失望了,他就捧出一個黎元洪來反對孫中山。一直到黎元洪死去,他忠心耿耿,為黎效犬馬之勞,始終如一。孫中山死,他是那樣的咒罵。黎元洪死,他怎樣呢?據所見章太炎致黎元洪的左右手、舊政學係頭目李根源的書信,他真是痛不欲生:“本日得報,黎公實已仙逝,地折天崩,哀感何極!”他又為李根源修訂挽詞,又親自在上海為黎元洪設奠,又寫了對黎元洪備極推崇的挽聯。
他吹噓“黎黃陂功業格天,仁聲彰著。世無其人,則中國終於左衽矣”。把一個首鼠兩端被迫投機革命的清朝舊軍官、民國新軍閥,捧到天上去了。《文物》1976年第9期發表的章太炎《致伯中書》14件,有不少吹捧黎元洪的文字,諸如“道德太高”、“黃陂之廉讓,可望責任內閣”之類。他親赴武昌,和黎元洪搞政治交易:“黎公以勉就共和理事相勸,仆亦請黎公為統一黨名譽總理,交叉相倚,以為聯合之圖。此本非為黨勢計,但為明年國會選舉總統耳。”(重點為本文作者所加)章太炎千方百計要為黎元洪選舉總統。後來軍閥混戰之時,章太炎“蟄居”上海,也未脫離政治生活,他仍然非常活躍地在為黎元洪效力。在前舉章太炎《與李根源書》中,這類材料,多若牛毛。他力主空有大總統之名、困居天津的黎元洪南下,籌一筆巨資送給議員,開國會於上海。他為黎元洪獻策:聯合段祺瑞,以張作霖作外援。從表麵看,前一主張,和當時拒絕曹錕賄賂的議員南下,成立非常國會相符,後一主張,也和孫中山聯絡段、張,接著發生倒曹(錕)、吳(佩孚)的第二次直奉戰爭相符。不同的是,章太炎出此,完全是為了替黎元洪打江山。他還不斷對浙江軍閥盧永祥做工作,要盧永祥發表聲明歡迎黎元洪南下。對於西南各省,特別是四川的熊克武、劉湘、但懋辛等,他認為關係重大,不斷地為黎元洪聯絡。書信甚多,活動頻繁,中心不外為黎爪牙。他為黎元洪又獻“亟策”(“公先南下,議員隨至”),又獻“緩策”(多達五條,連發空白命令,以便從上到下封官晉爵的條陳也想到了)。黎元洪遲遲不敢南下,章太炎如熱鍋上螞蟻,焦急不堪,函電交馳,為黎打氣鼓勁,勸他“夫欲發憤為雄,則當奮身先進”,甚至利令智昏地說:“夫今日人情,一致抗拒曹逆,則間接歸向我公。”黎元洪似乎胸無大誌,章太炎有些埋怨了:“我公已為曆史人物,不可以富貴自了。我公當為負責主任,不得以安肆自偷。”他還情急到攤了底牌:“炳麟上此一書,即為歡迎我公之哀的美敦書也。”怎奈黎元洪還是不爭氣,不肯南下,章太炎頗為灰心,但仍賈其餘勇,建議黎元洪與張作霖進一步合作,“且就東北建設行在”,“遷政府於吉林長春等處”。黎元洪這個阿鬥,終於扶不起來,章太炎有些難過了。他不勝感慨:“吾輩在此,隻如藥中甘草,調和群味。但如辛苦過甚,則非甘草所能調。”這是幫閑的自嘲,也是聊以自慰。
往上推溯到1903年,試看章太炎的一首有關孫中山的題詩。這一年,出版了章士釗譯宮崎寅藏著的《孫逸仙》一書。章太炎為這本書題詩一首。詩雲:“索虜昌狂泯禹績,有赤帝子斷其嗌,揜跡鄭洪為民辟,四百兆人視茲冊。”把孫中山比作劉邦、鄭成功和革命的農民領袖洪秀全;把記載孫中山早期革命活動的這本書,當作全國人民的必讀之物,進而示意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關係四億人民的命運。對孫中山,可謂推崇備至,愛戴甚真了。相隔二十多年,來了個大顛倒。為什麼?兩人革命的出發點本就很不相同,章太炎對孫中山一時的傾倒,不過求其同而未論其異,而且,孫中山在前進,特別是實行革命的三大政策,思想飛躍;章太炎呢,不僅頑固不前,還在倒退,用魯迅的話說,是“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別人所幫造的牆,和時代隔絕了”,兩個人向相反的方向走去,距離愈來愈遠。因而,從擁孫到反孫,從初見時的“與語大悅”,到中山死後,章氏餘恨猶在,竟誣之為魏忠賢,前後判若兩人。
反孫擁黎破壞革命
章太炎曾經革命,他主張推翻滿清,意誌堅決。他在1903年同蔡元培、陶成章等建立革命組織光複會,1906年又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他在這些年頭裏,奔走呼號,被捕入獄,臨危不懼,甚至發出了壯烈的呼聲,準備犧牲:“臨命須摻手,乾坤隻兩頭。”辛亥革命之後,章太炎對袁世凱,從抱有幻想,屈身相從,到幻想破滅,進行鬥爭,表現出很有作為。魯迅論政治上的章太炎,也就舉此兩事,所謂“以大勳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大門,大詬袁世凱的包藏禍心”和“七被追捕,三入牢獄”(按“三”應為“二”),不為無因。
可是,章太炎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不久,便和孫中山搞摩擦,鬧分裂,終而至於立山頭,搞陰謀,大反孫中山。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章太炎回國,任臨時大總統顧問。他跟著袁世凱跑,逼迫孫中山下台。對袁世凱失望了,他就捧出一個黎元洪來反對孫中山。一直到黎元洪死去,他忠心耿耿,為黎效犬馬之勞,始終如一。孫中山死,他是那樣的咒罵。黎元洪死,他怎樣呢?據所見章太炎致黎元洪的左右手、舊政學係頭目李根源的書信,他真是痛不欲生:“本日得報,黎公實已仙逝,地折天崩,哀感何極!”他又為李根源修訂挽詞,又親自在上海為黎元洪設奠,又寫了對黎元洪備極推崇的挽聯。
他吹噓“黎黃陂功業格天,仁聲彰著。世無其人,則中國終於左衽矣”。把一個首鼠兩端被迫投機革命的清朝舊軍官、民國新軍閥,捧到天上去了。《文物》1976年第9期發表的章太炎《致伯中書》14件,有不少吹捧黎元洪的文字,諸如“道德太高”、“黃陂之廉讓,可望責任內閣”之類。他親赴武昌,和黎元洪搞政治交易:“黎公以勉就共和理事相勸,仆亦請黎公為統一黨名譽總理,交叉相倚,以為聯合之圖。此本非為黨勢計,但為明年國會選舉總統耳。”(重點為本文作者所加)章太炎千方百計要為黎元洪選舉總統。後來軍閥混戰之時,章太炎“蟄居”上海,也未脫離政治生活,他仍然非常活躍地在為黎元洪效力。在前舉章太炎《與李根源書》中,這類材料,多若牛毛。他力主空有大總統之名、困居天津的黎元洪南下,籌一筆巨資送給議員,開國會於上海。他為黎元洪獻策:聯合段祺瑞,以張作霖作外援。從表麵看,前一主張,和當時拒絕曹錕賄賂的議員南下,成立非常國會相符,後一主張,也和孫中山聯絡段、張,接著發生倒曹(錕)、吳(佩孚)的第二次直奉戰爭相符。不同的是,章太炎出此,完全是為了替黎元洪打江山。他還不斷對浙江軍閥盧永祥做工作,要盧永祥發表聲明歡迎黎元洪南下。對於西南各省,特別是四川的熊克武、劉湘、但懋辛等,他認為關係重大,不斷地為黎元洪聯絡。書信甚多,活動頻繁,中心不外為黎爪牙。他為黎元洪又獻“亟策”(“公先南下,議員隨至”),又獻“緩策”(多達五條,連發空白命令,以便從上到下封官晉爵的條陳也想到了)。黎元洪遲遲不敢南下,章太炎如熱鍋上螞蟻,焦急不堪,函電交馳,為黎打氣鼓勁,勸他“夫欲發憤為雄,則當奮身先進”,甚至利令智昏地說:“夫今日人情,一致抗拒曹逆,則間接歸向我公。”黎元洪似乎胸無大誌,章太炎有些埋怨了:“我公已為曆史人物,不可以富貴自了。我公當為負責主任,不得以安肆自偷。”他還情急到攤了底牌:“炳麟上此一書,即為歡迎我公之哀的美敦書也。”怎奈黎元洪還是不爭氣,不肯南下,章太炎頗為灰心,但仍賈其餘勇,建議黎元洪與張作霖進一步合作,“且就東北建設行在”,“遷政府於吉林長春等處”。黎元洪這個阿鬥,終於扶不起來,章太炎有些難過了。他不勝感慨:“吾輩在此,隻如藥中甘草,調和群味。但如辛苦過甚,則非甘草所能調。”這是幫閑的自嘲,也是聊以自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