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種人是以遊牧為主的民族,隻有少部分人從事農業,種植糜子、大麥和小麥。他們已知道用氈房,這種氈房從外形上看是圓柱形的,裏麵以木料做成格子,可以張縮自如,以便攜帶,頂上環列著輕巧的椽木。這種便於拆卸和折疊的木格與毹,極易放在車上及馬背上運走,是為適應遊牧生活的智慧創造。
塞種人實行王政製度,他們分成四個大部,每部分成若幹“區”,每區由一個總督加以統治。實際上這些總督都是由各部落酋長世襲的,塞種人雖已進入奴隸製社會,但仍保留有氏族、部落和部落聯盟的組織,因而各大小酋長的權力很大。由各部落酋長再推舉塞王,塞王的權力至高無上。
按照習俗,每任塞王死後,要舉行隆重的葬禮。屍體先塗以香油,然後裝入特製的車,巡行於塞種人各部落間,屍車所到之處,各部落人民都要表示沉重的哀悼,並以各種方式毀傷自己,或割去一片耳朵,或毀傷前額、鼻子,或以箭鏃穿入左手,或抓爛自己的臉或眼部,或拔掉一綹頭發等等。巡遊完後,將屍體送至王族的葬地,所掘的正方形墳墓,麵積甚大。屍體放入墓中,以毯相裹,並在屍體兩旁堆放戈矛。
他們實行殘酷的殉葬製度,除了要縊死一個王妃殉葬外,凡是塞王的廚夫、圉人、侍者也都要殺死殉葬。王的馬匹,也要殺死葬於墓門附近。最後,由部落的民眾在墓上堆起丘陵,以表示求得王的寬宥。在王死一年之後,還要殺死50個奴隸和50匹馬,陪葬於陵旁。
塞種人崇拜祖先,認為萬物有靈,對一些自然現象也予以崇拜。希羅多德說遊牧的馬薩格泰人在諸神中間最崇拜太陽。他們獻給太陽的祭品是馬,他們這樣做的理由是,隻有人間最快的馬才能配得上諸神之中最快的太陽。定居的塞種人則把土地當作母神加以崇拜。出於戰鬥的需要,對戰爭之神也很崇拜,他們把劍插在地上,向上澆奶和血,以祈求獲得勝利。
塞種人還特別崇拜黃金。
希羅多德在描寫中亞塞種人的特點時說,塞西安王室小心翼翼保護神聖的黃金,每年為它舉行重大的祭典。當時塞種人的衣服上都以黃金為裝飾品。
近數十年來,哈薩克斯坦和我國新疆北部出土了許多塞種金器。這些金器一般以金箔錘鍛而成,以動物造型為多。這些塞種人的遺跡和遺物,通過考古學家們不斷的探尋,已逐漸明晰,還原了其真實的麵目。
塞種人驍勇好戰。每次作戰的戰利品,都由君王分配給戰士。他們獎勵戰勝敵人和多殺敵人,戰士把敵人的首級割下來,作為分取戰利品的憑證,同時還把敵人的頭顱處理後用來做飲器。
曆史學家希羅多德是這樣記載馬薩格泰人的,他們飲在戰場上殺死的第一個人的血,把在戰爭中殺死的敵人首級帶到他的國王那裏去,便可以分到一份虜獲物,否則就什麼也得不到。戰士沿著敵人頭顱上的兩隻耳朵割一個圈,然後揪著頭皮把頭蓋骨搖出來。接著他再用牛肋骨把頭皮上的肉刮掉,並把頭皮弄柔軟,當作手巾來保存。馬薩格泰人將頭皮手巾吊掛在戰馬的馬勒上誇耀。擁有這種頭皮手巾最多的人,便被視為是最勇武的英雄。
塞種人是以遊牧為主的民族,隻有少部分人從事農業,種植糜子、大麥和小麥。他們已知道用氈房,這種氈房從外形上看是圓柱形的,裏麵以木料做成格子,可以張縮自如,以便攜帶,頂上環列著輕巧的椽木。這種便於拆卸和折疊的木格與毹,極易放在車上及馬背上運走,是為適應遊牧生活的智慧創造。
塞種人實行王政製度,他們分成四個大部,每部分成若幹“區”,每區由一個總督加以統治。實際上這些總督都是由各部落酋長世襲的,塞種人雖已進入奴隸製社會,但仍保留有氏族、部落和部落聯盟的組織,因而各大小酋長的權力很大。由各部落酋長再推舉塞王,塞王的權力至高無上。
按照習俗,每任塞王死後,要舉行隆重的葬禮。屍體先塗以香油,然後裝入特製的車,巡行於塞種人各部落間,屍車所到之處,各部落人民都要表示沉重的哀悼,並以各種方式毀傷自己,或割去一片耳朵,或毀傷前額、鼻子,或以箭鏃穿入左手,或抓爛自己的臉或眼部,或拔掉一綹頭發等等。巡遊完後,將屍體送至王族的葬地,所掘的正方形墳墓,麵積甚大。屍體放入墓中,以毯相裹,並在屍體兩旁堆放戈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