絢麗多姿、異彩紛呈的西域民族風情(1 / 2)

這些民族的老年人到別人家裏或者在進餐時,常常雙手摸麵做“都瓦”( 一種祝福的宗教儀式 ),有時互相見麵握手之後也做“都瓦”。在稱呼方麵,各民族都有其尊卑輩序之稱,其中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等民族,一般年輕人都稱呼老年人“大大”( 大爺 )、“阿娜”( 大娘 ),稱呼比自己稍長的人為“阿卡”( 阿哥 )、“阿恰”( 姐姐 );稱呼比自己年幼的男女為“吾康”( 弟弟 )和“森額爾”( 妹妹 );青年同性之間互稱“阿達西”( 朋友 );對幹部和軍人稱“堯爾達西”( 同誌 );對小孩、少年人多稱“巴郎”。對青年人則不宜隨便叫他們“巴郎”,否則會引起對方的不快。

在喪葬方麵,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人死後一般都實行土葬,先由宗教人士給死者擦澡,然後以白布裹屍,用移屍木匣抬到事先挖好的墓穴入葬。出葬時不許婦女和不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到墓地去。死後的第7天、第40天和1周年,家屬均要舉行悼念活動,請阿訇念經,請親友吃飯,此項儀式叫“乃孜爾”。

民族服飾

新疆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色澤豔麗,五彩繽紛,種類繁多。

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婦女愛穿色彩鮮豔的連衣裙,外套坎肩。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連衣裙寬大,胸前多褶,而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連衣裙下端多皺褶,塔吉克族婦女喜歡在裙子上係圍裙。

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等民族的男子多穿過膝、無領、對襟“袷袢”( 長袍 ),喜歡在腰間係一條腰帶。蒙古族、達斡爾族喜歡穿袍子,腰紮紅、黃、綠彩色緞帶。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等民族還非常喜歡在衣服的領口、胸前、袖口、肩、褲腳等處用各種彩線繡上精美的花卉花紋圖案,有時綴上彩珠和各色亮片等裝飾品。

戴帽幾乎是大多數少數民族的共同愛好,尤其喜歡戴花帽,但又隨民族與地區不同而互有差別,其中維吾爾族男女老少均戴四棱小花帽。

民族歌舞

新疆是著名的歌舞之鄉,各民族的民歌浩如煙海,世代流傳。如維吾爾族民歌《 新疆是個好地方 》《 阿拉木汗 》《 達阪城的姑娘 》《 半個月亮爬上來 》;哈薩克族民歌《 瑪依拉 》《 在那遙遠的地方 》;塔吉克族民歌《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烏孜別克族民歌《 掀起你的蓋頭來 》等等。

新疆音樂以維吾爾族民間音樂最負盛名,傳統的音樂有木卡姆、庫夏克、埃提西希、賣達等。其中維吾爾古典樂曲《 十二木卡姆 》,由大乃格曼、達斯坦、麥西來甫等三大部分組成,集音樂、舞蹈、演唱、文學、生活習俗為一體,包括互不相同的36個曲調,要連續24小時方可演奏完畢。

這些民族的老年人到別人家裏或者在進餐時,常常雙手摸麵做“都瓦”( 一種祝福的宗教儀式 ),有時互相見麵握手之後也做“都瓦”。在稱呼方麵,各民族都有其尊卑輩序之稱,其中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等民族,一般年輕人都稱呼老年人“大大”( 大爺 )、“阿娜”( 大娘 ),稱呼比自己稍長的人為“阿卡”( 阿哥 )、“阿恰”( 姐姐 );稱呼比自己年幼的男女為“吾康”( 弟弟 )和“森額爾”( 妹妹 );青年同性之間互稱“阿達西”( 朋友 );對幹部和軍人稱“堯爾達西”( 同誌 );對小孩、少年人多稱“巴郎”。對青年人則不宜隨便叫他們“巴郎”,否則會引起對方的不快。

在喪葬方麵,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人死後一般都實行土葬,先由宗教人士給死者擦澡,然後以白布裹屍,用移屍木匣抬到事先挖好的墓穴入葬。出葬時不許婦女和不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到墓地去。死後的第7天、第40天和1周年,家屬均要舉行悼念活動,請阿訇念經,請親友吃飯,此項儀式叫“乃孜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