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前飯後,主人都會給客人倒水洗手,洗完後不要亂甩手,而應直接用毛巾把手上的水跡擦幹;不能當麵誇主人家的孩子,尤其不能說他的孩子“胖”,也不能當麵讚美主人家的牲畜和獵犬等;不能追打主人家獵犬和看門狗,也不要當麵清點主人家的牲畜數量;不能跨越拴牲畜的繩子;走路時遇到羊群應繞道而行,更不能騎馬直衝羊群;不能用手或棍棒指點人數,否則會認為你在把人當作牲畜清點;在哈薩克族家做客,一般不要超過兩天;借用的馬在歸還時要卸下馬鞍,否則會認為是不禮貌的。
哈薩克族長期以來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很早就發明創造了適合遊牧生活便於搬遷近似於蒙古包式的流動房屋——氈房。哈薩克族的氈房主要由骨架、圍牆、房頂、房氈、門5個部分組成,其中氈房的骨架是由柳木做成的圓柵和頂圈構成,圍牆用橫豎交錯相連的柳木欄杆構成,可以自由拆合。圓形頂圈既是屋頂又是窗戶,外觀與蒙古包相似,白天揭開用來通風透光,夜間蓋上以防風寒,房門通常都麵朝東南。
氈房裏布置有一定特色,中間是火塘,右半部擺放食物、炊具,右上方是床鋪,氈牆上有各種圖案的掛毯,地上鋪著地毯,氈房正上方擺放箱子等,左側氈牆處放置墊桌,墊桌上放被褥、枕頭。城鎮居民都喜歡在臥室或客廳牆上布置掛毯,喜歡色彩鮮豔的飾物,在享受現代化生活的同時,仍保留著哈薩克族傳統文化。
在氈房分主次坐好,自然要品嚐哈薩克族的小吃和美食。
哈薩克人熱情好客,不分彼此,在他們當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祖先的遺產中一部分是留給客人的。隻要沿途有哈薩克,哪怕你走一年的路,也用不著帶一粒糧、一分錢。”
遇有遠方的貴客光臨時,主人不僅會拿出香噴噴的奶茶、油果子、奶酪、糖果等家裏現有的上好食品,還要專門宰上一隻肥羊招待客人,以示尊敬。
哈薩克人吃抓肉,特別是吃盛有羊頭的抓肉時,有很多約定俗成的規矩。當主人把盤子放到桌上後,所有在座賓客,先行祈福,再由主客把盤中的羊頭拿起,並割下羊頭右頰上的一片肉給座中年長的主人表示接受主人的盛情,然後再割下一隻羊耳給主人家的小孩或座中年幼者。意思是讓他們聽長輩的話,之後就把羊頭還給主人。以上禮儀結束後,大家才開始動手割肉吃。
在居馬別克·吐爾阿拜關照下,主人並沒有熱情勸酒,點到為止。我們對哈薩克族的阿肯彈唱仰慕已久。哈薩克族把歌手或是行吟詩人稱為“阿肯”。
哈薩克族是個骨子裏流淌著詩意的民族,在從夏牧場到冬牧場循環往複的轉場生活中,無時不將詩歌視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從一個牧場到另一個牧場的轉移過程,就是哈薩克族一首首詩歌產生的過程。離開一個老牧場時,他們用詩歌表達心中的感恩或流連;光臨一個新牧場時,他們也用詩歌表達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祈願,為寂靜的草原添加了活力和動感的音符。
飯前飯後,主人都會給客人倒水洗手,洗完後不要亂甩手,而應直接用毛巾把手上的水跡擦幹;不能當麵誇主人家的孩子,尤其不能說他的孩子“胖”,也不能當麵讚美主人家的牲畜和獵犬等;不能追打主人家獵犬和看門狗,也不要當麵清點主人家的牲畜數量;不能跨越拴牲畜的繩子;走路時遇到羊群應繞道而行,更不能騎馬直衝羊群;不能用手或棍棒指點人數,否則會認為你在把人當作牲畜清點;在哈薩克族家做客,一般不要超過兩天;借用的馬在歸還時要卸下馬鞍,否則會認為是不禮貌的。
哈薩克族長期以來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很早就發明創造了適合遊牧生活便於搬遷近似於蒙古包式的流動房屋——氈房。哈薩克族的氈房主要由骨架、圍牆、房頂、房氈、門5個部分組成,其中氈房的骨架是由柳木做成的圓柵和頂圈構成,圍牆用橫豎交錯相連的柳木欄杆構成,可以自由拆合。圓形頂圈既是屋頂又是窗戶,外觀與蒙古包相似,白天揭開用來通風透光,夜間蓋上以防風寒,房門通常都麵朝東南。
氈房裏布置有一定特色,中間是火塘,右半部擺放食物、炊具,右上方是床鋪,氈牆上有各種圖案的掛毯,地上鋪著地毯,氈房正上方擺放箱子等,左側氈牆處放置墊桌,墊桌上放被褥、枕頭。城鎮居民都喜歡在臥室或客廳牆上布置掛毯,喜歡色彩鮮豔的飾物,在享受現代化生活的同時,仍保留著哈薩克族傳統文化。
在氈房分主次坐好,自然要品嚐哈薩克族的小吃和美食。
哈薩克人熱情好客,不分彼此,在他們當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祖先的遺產中一部分是留給客人的。隻要沿途有哈薩克,哪怕你走一年的路,也用不著帶一粒糧、一分錢。”
遇有遠方的貴客光臨時,主人不僅會拿出香噴噴的奶茶、油果子、奶酪、糖果等家裏現有的上好食品,還要專門宰上一隻肥羊招待客人,以示尊敬。
哈薩克人吃抓肉,特別是吃盛有羊頭的抓肉時,有很多約定俗成的規矩。當主人把盤子放到桌上後,所有在座賓客,先行祈福,再由主客把盤中的羊頭拿起,並割下羊頭右頰上的一片肉給座中年長的主人表示接受主人的盛情,然後再割下一隻羊耳給主人家的小孩或座中年幼者。意思是讓他們聽長輩的話,之後就把羊頭還給主人。以上禮儀結束後,大家才開始動手割肉吃。
在居馬別克·吐爾阿拜關照下,主人並沒有熱情勸酒,點到為止。我們對哈薩克族的阿肯彈唱仰慕已久。哈薩克族把歌手或是行吟詩人稱為“阿肯”。
哈薩克族是個骨子裏流淌著詩意的民族,在從夏牧場到冬牧場循環往複的轉場生活中,無時不將詩歌視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從一個牧場到另一個牧場的轉移過程,就是哈薩克族一首首詩歌產生的過程。離開一個老牧場時,他們用詩歌表達心中的感恩或流連;光臨一個新牧場時,他們也用詩歌表達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祈願,為寂靜的草原添加了活力和動感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