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自說

心中一直忐忑。

最初大膽應下此書寫作後便自生疑,能否完成此書稿?

林則徐是何許人也,生平光燦無比,曆史定論天下皆知,有關此公的書籍和其本人著作浩帙如山,我又能寫出什麼新鮮的文學傳記來?悔當初逞一時之勇接下,不好再推辭,隻好硬著頭皮往前走,決定讀讀看,走走看,想想看,試試看。於是,用心搜集和研讀數百萬字林則徐史料、評傳、文集以及牽涉到他的如鴉片戰爭曆史、新疆地理、漕運、黃河治理和他所處的清道光時期大事記等等。接著,從二○一四年大年初三始,先去他赴官途中去世的廣東潮汕普寧縣踏查,再登虎門炮台、看銷煙池、走三元裏、觀林則徐紀念館和鴉片戰爭紀念館等等,然後馬不停蹄赴福建福州參觀其出生地、青少年時期成長環境、了解民俗民風情況。做了這些仍覺不夠,背上行囊再赴新疆、陝甘、雲南、蘇杭、河南黃河流域等林則徐足跡所到之處,走馬觀花式地去感受那裏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幾乎是掃蕩般地大範圍遊曆,可以說本人寫了這麼多年書還是頭一次為完成一本書而走過這麼多的地方。林則徐當差地方遍布十四省,令人咂舌,道光帝拿他當“膏藥”貼遍了所有痛處。我是個屬於“體驗派”的寫作者,為彌補自己與傳主生活環境之間的巨大反差,必須做好基本的功課,靠臆想去描寫不熟悉的人物環境,那會如瞎子摸著一頭從沒見過的大象般不靠譜。

然後,回到書桌前靜靜地想,思考梳理林則徐這個人物的一生。

漸漸,腦海裏便滋生出能夠看清他的一個獨特角度,如迷蒙晨霧散去後的山峰,變得清晰了許多。也許,這就是自己一直尋找的解讀和闡釋林則徐風骨、內心世界、精神風貌、曆史功績與時代缺陷等方麵的視覺脈絡,幫助我從浩如煙海的資料與曆史迷霧中,慢慢剝離出一個真實的林則徐來。

寫作進程是艱難的,用不太擅長的傳記文體寫一個似熟悉又不熟悉的曆史人物,其中甘苦滋味唯我自知,先不去說它。現把此書奉獻給大家,以求指正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