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肩並肩的溝通有時會更好
和別人溝通的時候,我們所處的位置也在傳達一種信息。就像處於平等高度的溝通,這樣的位置無疑更加方便我們進行溝通。高度的問題說完了,現在我們有必要來思考一下溝通中的麵向問題:麵對麵和肩並肩的差別。
在生活中,孩子時常會和我們對著幹,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和他發生衝突。對此,我們常常摸不著頭腦。其實有個好辦法有助於化解這樣的矛盾,那就是從麵對麵交流,轉為肩並肩溝通。
和對方麵對麵,可能表示親熱,也可能表示對抗,這是兩個極端。和人麵對麵,很直接,需要對方完全地注意,讓對方別無選擇。而和對方肩並肩,在某種程度上表示和對方是一致的,可能是聯合起來共同麵對威脅、解決問題,或者表示陪伴和友好。肩並肩沒有麵對麵那麼直接,可以給雙方留有思考的空間和自由。
任何時候,如果你發現自己和孩子有麵對麵的衝突,你隻需要稍稍調整一下位置,就可以把麵對麵的立場變成肩並肩的立場。
一個3歲大的小男孩正跪在地板上,認真地畫畫。爸爸經過他的旁邊,停下來看了看,然後讚歎:“哇,畫得真漂亮!”沒想到小男孩,抬起頭來,一臉憤怒,說道:“可是現在,你把它弄壞了!”孩子莫名其妙的憤怒讓爸爸有些氣惱:自己明明是在表揚他啊,為什麼這個小家夥卻絲毫不領情呢?
麵對這樣的情況,通常大人都會這樣對孩子說:“好啦!發什麼脾氣,我不過是想鼓勵你一下而已!”但是這樣的回答,明顯帶有敷衍性質,並沒有觸摸到孩子的脾性。
對於孩子莫名其妙的憤怒,那位爸爸當時是很氣惱的,但他是一個善於反思的人。他意識到孩子才3歲,他想:“或許我的確有什麼地方讓他生氣了。我應該想辦法盡可能地補救一下。”
想到這裏,爸爸開始想辦法,希望能夠化解孩子的怒火。但是他想了好一會兒,都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如果就這麼走開,也許會讓小家夥感到失望。於是爸爸就在孩子的麵前蹲了下來。這個時候,他看到孩子很明顯地側過臉去,不想和他麵對麵。
於是爸爸便轉過身去,蹲在他的旁邊。就在這個位置上,他突然感覺到,自己剛才站在孩子的前麵,跟孩子說話,確實影響了孩子。
爸爸什麼也沒說,心裏卻對孩子充滿了歉意,就這樣和孩子待了一會兒。等到孩子再次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態,爸爸才悄悄地離開。過了一會兒,孩子跑了過來,驕傲地向爸爸展示他的成果。
【好爸爸導航】
雖然爸爸和孩子之間是密切相處的,但要了解孩子,就要從他們的語言及行為中了解他們的想法、喜好和內在需要。不要小看與孩子溝通這個環節,這也是教育孩子非常關鍵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