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引導孩子自己做選擇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完全依靠大人去理解和滿足他的需要。孩子漸漸長大,當他能慢慢表達自己的想法時,他會說“不”和“要”,表達拒絕和要求,以顯示自己對外界的控製力。如果他發現自己的選擇能夠影響身邊發生的事情,會讓他擁有更加積極的感受。
所以,你應該讓孩子表達自己的喜好,最好讓孩子自己做一些選擇。不管是多麼小的選擇,都能給他一種參與感,讓他知道大人會尊重、考慮、重視他的需求。
我們每個人都願意得到這樣待遇,孩子也不例外,但我們通常沒有給孩子選擇的機會。讓孩子做選擇,能讓他感到能掌控自己的事情,培養他的獨立意識,學會自立,同時,還能讓他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例如,孩子要穿衣服。通常大人會說:“你想現在穿衣服嗎?”或者幹巴巴地說:“來穿衣服了!”其實你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今天你來選衣服,還是我來選?”
又如,要給孩子穿鞋子和外套,最公式化說法是這樣的:“現在請穿上鞋子和外套。”而有些父母采取自以為委婉的說法:“我們現在穿上鞋子和外套,好嗎?”其實效果也不太好。你可以讓孩子這樣選擇:“我們今天是先穿鞋子,還是先穿外套?”
這樣一來,你甚至都不用提及需要做的事情。孩子很可能完全知道他需要做什麼。你去要求他做這做那,隻會引起他的抵觸情緒。
想一想,當你已經知道要做一件事情,並且正打算做時,你會喜歡別人來指手畫腳嗎?
孩子願意去做你要求的事,他的選擇是“怎樣去做”,而不是“要不要做”。要孩子做事,就給他提供選擇,讓孩子來決定怎樣去做。
對於這樣的溝通辦法,孩子甚至會直接告訴大人,隻是大人們沒有注意罷了,隻有一些有心的爸爸媽媽才會領悟。有位爸爸說:“我4歲大的女兒總喜歡和我對著幹,經常對我說‘不’。她告訴我,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錯的,所有的事情都要按她的方式去做。當時我覺得很氣惱,可是後來仔細思索,發現她說的對,我確實應該接受她的建議。”
這位爸爸從孩子的角度得出了結論:應該有意識地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滿足孩子“掌控自我、掌控世界”的心理需求。當他這樣做了之後,發現效果出奇地好,孩子很高興。
讓孩子做選擇,一方麵可以培養孩子參與生活的意識,滿足他對自我尊重的需求,從而變成更加快樂的孩子。同時,你將得到一個結果:擁有快樂的家庭!
還要特別提醒的是,你提供的選擇應該是讓孩子選擇他自己該怎麼做,盡量不要讓孩子選擇大人應該怎麼做。最好不要說:“是你自己穿,還是我來幫你穿?”
【好爸爸導航】
讓孩子從小鍛煉選擇的技巧,賦予他們能夠把握生活的感覺,這樣他們才能成長為有能力為自己做出正確選擇的人。當然,家長也可以把這種鍛煉機會巧妙地融入孩子每天的玩耍當中,讓孩子在自由玩耍的過程中,練習做主,做出選擇和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