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兩千八百米懸崖上的牽手(1 / 1)

第三章

兩千八百米懸崖上的牽手

整整一個暑假,為了給彝族山村再找一名老師,他幾乎跑遍縣城的每個角落。快開學了,他心急如焚。找過的人,有的嫌工資低,有的說彝族孩子不好教,有的被山“路”嚇退,甚至有人譏笑說:“沒人敢去,你隻有去請探險家……”

她是他唯一能請得動的“探險家”。答應他的請求時,她隻是不想再看他愁眉不展,隻想去看看,他呆了一年的學校,是什麼樣子。

她跟了他,沿著崎嶇山道走下深深的峽穀,挪過大渡河激流上晃蕩的鐵索,提心吊膽爬了一段懸崖,前麵再無路可走。一架破舊的木梯近乎垂直地懸在峭壁上,看一眼就讓她心驚膽顫。她被他牽了手,艱難地爬上“天梯”。她和他,身體緊貼著絕壁,身後是2800米深的懸崖。四五個小時,仿佛穿越了生與死的距離,在他的幫助下,她終於攀爬完五架“天梯”,氣喘籲籲來到山頂。

那是怎樣的情景啊:學校都是茅草房,他的屋裏連張床也沒有,隻有一張破舊的書桌,一堆泥土架起一口鍋,就是做飯的地方……蘊蓄在她胸中的淚再也咽不回去,劈裏啪啦地落下來。刻骨的心疼讓她不忍離開。

一年前,在小鎮教書的他抱著看一看的態度來到天梯下,下來迎接的鄉親連拉帶拖,他才冒險來到山頂。茅草房前七八歲的孩子,不論男女,都光著屁股;飯桌上,老鄉吃著玉米饃和酸菜湯,他麵前,卻是冒著香氣的燉雞,他掂得出殺掉這隻雞,等於多少天沒鹽巴錢……孩子們的無知和村民的熱情,讓他莫名地心酸,擦幹眼淚,他留在這個落後的山村。

山村小學停課十多年,村裏大大小小的孩子,都是文盲。他一個人,實在教不過來。拉她離開安適的小鎮到這危崖上受苦,他,有太多的愧疚與無奈。身穿破衣的孩子們沒有鞋穿,學習起來卻孜孜不倦,她看在眼裏,柔軟的心底滋長著如他一樣的愛和責任。

他和她,櫛風沐雨,負重抗病,克服小家庭的種種困難,白天上課,晚上在煤油燈下備課處理作業。不斷有外村的孩子慕名而來,982個星期,他和她,每周一準時下天梯接孩子們上去,每周五又要親自把他們送下五道崖梯,大一點的由他們幫扶慢慢爬上爬下,小一點的還需要他們背著上上下下。

18年後的春天,他和她下天梯,下懸崖,過鐵索,乘摩托,坐汽車,長途輾轉來到北京,站到中央電視台的閃光燈下。他們牽著手,淡定從容,像一對飛落人間的天使。第一次來首都,問起他們的願望,他說想去天安門,希望能有個相機拍回些照片,讓山村的孩子們多長些見識。問起她的工資,她答已從100元漲到230元,臉上掛滿知足的微笑。那一刻,熒屏內外,淚光閃閃!談起未來,他們表示:“如果沒有接班人,隻要爬得動,就要上山教孩子。”

他和她,就是四川涼山甘洛縣烏史大橋鄉二坪村的教師,2008年感動中國的李桂林和陸建芬夫婦。2800米懸崖上的牽手,詮釋著愛心與責任。他們,“在最崎嶇的山路上點燃知識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懸崖邊拉起孩子們求學的小手,19年的清貧、堅守和操勞,沉澱為精神的沃土,讓希望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