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老兵的記憶(1 / 1)

第十一章

老兵的記憶

八十歲的老公公是個資深老兵,參加過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抗美援朝戰爭。總以為他的記憶是一座寶庫,就如他房間裏的舊樟木箱,雖然古舊,卻珍藏著許多罕見之物,比如包括朝鮮和平紀念章在內的各式紀念章、軍功章,用炸藥做顏料染黃的舊軍裝,戰友贈他的鋼筆之類的禮物,戰爭年代留存至今的泛黃照片。很多次,我嚐試著發掘這座記憶的寶庫,想聽他詳述戰爭期間親見親曆的跌宕情節。可老人家就像不願輕易打開舊樟木箱一樣,不是以要看電視節目為借口,就是說要去外麵打牌聽戲逛公園,總是笑著回避我的要求。

那一天,一家人其樂融融在一起閑聊。我再次請求:“爸,講講您那些寶貴經曆吧,我還想幫您寫回憶錄呢。”老人家微笑:“現在生活這麼好,我還沒享受夠呢,等我老得走不動了,再慢慢講給你聽。”“那讓我看看您箱子裏那些照片吧!”老人猶豫一會兒,顫巍巍走到舊樟木箱前,打開鏽蝕的鐵鎖,取出一疊泛黃的老照片。他從中挑揀出三張,坐到床邊,說:“這幾張有代表性。”

我坐在老人身邊,看他遞過來的第一張照片。黑白的畫麵,一輛載滿物資的軍用卡車,車尾騰起滾滾的塵煙。汽車右上角,是一列悶罐子火車的車尾。照片後麵有模糊的字跡:“長春——祖國美麗的大地,可愛的城市,我們懷著戀戀不舍的心情離開了她,因為我們優秀的中華兒女組成的誌願軍,要去朝鮮保衛同樣可愛的城市和鄉村。汽車已上路,我們已出發。一九五三年元月十六日。”老人神色黯然:“就是在長春車站,我含淚告別從幾百裏外趕來送行的父親,踏上去朝鮮的征程。”

第二張照片,遠處是連綿的禿山,近處是笨重的火車頭,鐵軌邊是兩間簡陋的房屋。照片背後的小字也已模糊:“這是朝鮮戰爭中的一個小站,它是鋼鐵運輸線中不可磨消功績的一顆重要鏍絲釘。我們到朝鮮的前線就在此下車,我們的坦克旅第一次接觸了英雄不屈的朝鮮土地。”老人麵色凝重:“援助朝鮮的戰爭生活從此開始,我們蹲在低矮的防空洞裏,每天麵臨生死的考驗。”

第三張照片上,是兩排白衣戰士,前排坐,後排站,年輕的臉都很矜持,卻都掛著舒心的笑容。老人說,這張照片是1955年末從朝鮮回國後在北京的部隊醫院拍的,遠離了戰爭,過著和平安寧的日子,辛苦卻感到莫大的幸福。

我的思緒在遙遠的炮火中紛飛。從長春到朝鮮,再回到北京,在這期間,以及遼沈、平津戰役時,不知老人家曾多少次出生入死,欣慰的是,他終於平安抵達和平的今天,安享著晚年的天倫之樂。

老人收起照片,神情肅穆:“許多和我生死與共的戰友,睡覺時我常夢到他們生龍活虎的樣子,還有他們犧牲時的慘烈。那些記憶,太痛苦了,不願再提起……”回味這番話語,回想老人突然從睡夢中醒來時驚懼的樣子,我終於理解了老人不願打開舊樟木箱,回避談論戰爭的原因,蜜罐中長大的我,每一次請求,其實都揭疼了老人的傷疤。炮火中走來的老兵們,更願封存傷痛的記憶,與我們一起,開心享受和平盛世的幸福與安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