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的浪費還體現在: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著大量的剩餘勞動力。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生產分工使勞動力片麵化,使勞動力成為隻是具有操縱局部工具的特定技能的存在。一旦生產由機器來操縱,機器就會立刻變為工人本身的競爭者,工人就會受到機器的排擠找不到工作。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由此被轉化為過剩人口,這些人一部分由於找不到工作被餓死,另一部分則湧向所有比較容易進去的工業部門,充斥勞動市場,從而使勞動力價格降到它的價值以下。因此,馬克思指出,勞動資料扼殺工人,工人受機器排擠被拋到勞動市場,成為剩餘勞動力,工人變成過剩的東西,工人階級被不斷地犧牲、勞動力被無限度地浪費。因此,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和勞動量的增大是以勞動力本身的破壞和衰退為代價的。這種對勞動力的浪費情況至今仍然嚴重地存在著。
其次,除了對勞動力的破壞和浪費外,資本主義的生產還造成了對自然環境和物質資源的破壞與浪費。對此,馬克思也從多個方麵予以了表述。對於廢物方麵,在利用生產排泄物即工業和農業的廢料和消費排泄物即消費品消費以後殘留下來的東西這方麵,資本主義經濟的浪費很大。對於生產資料,由於機器不斷被改良,現有機器的使用價值會相對降低,從而降低它們的價值。這個過程,特別是在采用新機器的初期,在機器尚沒有達到一定的成熟程度以前,具有強烈的影響。這是因為它在機器還沒有來得及再生產出自身的價值以前,就不斷變得陳舊了。它們被更新的、生產效率更高的機器排擠掉,這時機器就會發生價值的貶值。當以廠房、機器、設備和工具等勞動資料的形式存在的生產資本,達到一定成熟程度後,至少它們的基本結構在較長時期內保持不變。但由於這些生產資本再生產方法上的改進,類似的貶值現象也會出現。而且資本主義生產越發達,這種廠房、機器、設備和工具等勞動資料的浪費也就越嚴重。
在馬克思看來,這種物質資源的破壞和浪費,在經濟危機發生時表現得尤為明顯。在危機中,價格普遍下跌,到一定時刻就會同時出現資本的普遍價值的喪失或者說資本的消滅。這具體表現為:在經濟危機發生時,資本主義生產機器處於較少被使用或完全不使用的閑置狀態,有些甚至還沒有來得及使用就被廢棄了。在商業危機期間,總是不僅有很大一部分製成的產品被毀滅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經造成的生產力被毀滅掉。對此,馬克思指出,在危機期間,會發生一種在過去一切時代看來都好像是荒唐現象的社會瘟疫,即生產過剩的瘟疫。社會突然發現自己回到了一時的野蠻狀態;仿佛是一次饑荒、一場普遍的毀滅性戰爭,使社會失去了全部生活資料;仿佛是工業和商業全被毀滅了。
可見,資本自身的不斷發展趨勢,不可避免地要導致破壞性的後果。而產生這種破壞性後果的原因在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同它現存的生產關係之間不相適應,以尖銳的矛盾、危機和痙攣表現出來。馬克思認為,用暴力破壞資本是為了資本的自我保存。即資本的周期性的破壞是為了回複到它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生產力而不致自殺的水平。為了追逐更大的利潤,資本的創造物必須過時、貶值和毀滅,這是資本積蓄、充實和強化自己力量的源泉,繼續存在和擴張的條件,而這種繼續存在和擴張又必然會帶來更大的貶值和破壞性結果,創造是為了貶值和破壞,貶值和破壞推動創造,擴張——破壞——進一步擴張——更大的破壞,此種充滿內在矛盾的惡性循環構成了資本特有的存在和運動方式,它生動體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所內在蘊含的違背常理的、荒謬的邏輯。
總之,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導致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在具有無限度地提高生產力趨勢的同時,又使生產力受到限製。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追求剩餘價值的本性驅使它不斷地發展生產,從而使生產力不斷提高,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並不是實現生產力進步的最適當的形式,它帶有極大的局限性。超過一定點,生產力的發展變成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一種限製;同樣,超過一定點,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也變成對勞動生產力發展的一種限製。一旦達到一定點,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作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而被打碎的日子就要到來了。
按照事物發展的內在邏輯和運動規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解決,必然要求實現生產資料的社會共同占有,要求對社會生產進行統一、自覺、合理的調節,要求實行產品的共同占有和合理分配。但由於資本主義製度自身的局限性,這種由資本自身發展所引起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無法得到根本的解決。因此,當它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會使資本主義走向自我否定,為更高的社會形式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