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毛澤東對於人類解放的追求(2 / 3)

在人的社會性中,毛澤東特別強調了人的生產勞動性。他認為,要從曆史的發展過程中去把握人性。對此,毛澤東指出,自從人能製造石槍、木棒以從事生產,人才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人的基本特性表現為人是製造工具的動物,人是從事社會生產的動物,人是階級鬥爭的動物。

毛澤東還對人的社會關係予以了強調。他指出,人總是在勞動的過程中結成一定的社會關係,因此人不是離群索居的,而是社會當中的一員。並且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性也會隨著發生變化。因此,要從社會關係,即人的社會性和人的曆史發展中,對於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同階級的人來加以區分。

基於人性具有曆史性的特點,毛澤東認為,當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後,階級性成為人的社會性的突出表現。他就此說道,在階級社會裏,就是隻有帶著階級性的人性,而沒有超階級的人性,超階級的人性是不存在的。毛澤東對階級社會中人的其他人性並沒有否定,而是強調在階級社會裏,階級性是階級社會中人的社會性的決定性內容,人性的其他方麵都會被深深地打上階級的烙印。

毛澤東探究人的階級性的最終目的,是為明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以便為革命奠定基礎。由於在毛澤東看來,人民大眾就是特指抗日戰爭時期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及其他抗日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雖然他們的具體利益不盡相同,但在現實社會中,他們都處於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的狀態,他們是中國革命要動員的一個群體,要用他們的力量來反對、消滅地主資產階級。所以,他主張重視無產階級的人性,人民大眾的人性。

人的精神屬性,是從人的意識、理性、思維、情感、意誌等方麵來說的。馬克思認為,正是由於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才使人和其他動物區別開來。毛澤東對這一觀點予以了繼承和發展。在他看來,人具有感情、記憶、推理能力,人有高級精神現象,並認為正是由於這種高級精神現象存在,構成了人的主觀世界,從而使人具備了不同於動物的主觀能動性或自覺能動性,即人具有能動地認識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特性。

對於人所特有的這種自覺能動性,毛澤東在革命戰爭年代是重視的。對此,他指出,一切事情都是要人去做的,沒有人做,就不可能有成功和勝利,而做就必須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發揮人民的主觀能動性。在革命戰爭中,他充分調動和發揮人的自覺能動性,創造了我們能夠最終贏得戰爭的可貴的主觀條件。

在毛澤東看來,人的自覺能動性的發揮,是會受到客觀規律和條件的限製的。尊重客觀規律和考慮客觀條件,是獲得正確有效發揮自覺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如在戰爭中,他認為,軍事家隻能在物質條件許可的範圍內去爭取戰爭的勝利,軍事家活動的舞台是建築在客觀物質條件上麵的,憑借著這個舞台,他可以導演出許多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話劇來。

綜上所述,在毛澤東那裏,人性包含了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等多個方麵。社會性與自覺能動性是人區別於動物的特點和人的基本特性。正是以此為根據,毛澤東提出了要從社會革命和建設等方麵促進人的發展。

除了對於人性進行研究,毛澤東還探索了人的價值。對於人的價值,毛澤東非常重視。他認為,人的價值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劃分。從社會活動領域角度來劃分,可以分為功利價值、道德價值和審美價值。從社會層次角度來劃分,可以分為個人價值、群體價值和社會價值。從價值角色角度來劃分,可以分為目的價值、工具或手段價值等。

在毛澤東看來,人是最可寶貴的,人的價值高於其他一切物的價值。在大革命時期和內戰時期中國共產黨損失較大的局麵下,毛澤東指出,我們還有留下的寶貝,這個寶貝不是金,不是銀,然而它比金銀還貴重,這個寶貝就是人。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依然堅持這種看法,認為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隻要有了人,什麼人間奇跡都可以造出來。

對於個人價值與集體價值、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毛澤東展開了具體的探討。他非常看重人民和集體的價值,認為在群眾和集體中,蘊藏著巨大的智慧與力量。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對此,他說道,社會的財富是工人、農民和勞動知識分子創造的。世界上本來90%的人是工人、農民,我們住的房子,都是他們雙手蓋起來的,土豪劣紳連個柱子都搬不動。

毛澤東還著重強調知識分子作為人民群眾中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精神財富創造起到的巨大作用。他說,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在革命隊伍裏要是沒有知識分子,那也幹不成大事業。要形成堅實的力量,就必須把文的戰線和武的戰線、槍杆子和筆杆子結合起來,槍杆子跟筆杆子結合起來,那麼事情都好辦了。

毛澤東之所以重視人民群眾的集體價值,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這就是,他認為,人民作為變革社會的決定力量,是世界曆史的創造者。他指出,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

正是由於看到了人民群眾的作用,毛澤東才把占中國人口80%以上的農民看成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他反複強調,農民是中國最大的革命派,所謂人民大眾,主要的就是農民。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是農民,不要把農民這兩個字忘記了。除了農民,在革命時期,小資產階級和其他民主人士也屬於人民群眾;在建設時期,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一切愛國人士等同樣屬於人民群眾。他還指出,人民和集體的價值高於一切,並提出了密切聯係群眾的群眾路線。

對於一個人價值的大小,毛澤東認為,應根據個人對於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思想政治進步、道德提升的程度即對社會進步作出貢獻的大小來衡量。毛澤東把判斷人的價值標準分為功利標準與倫理標準兩種類型。

其中,功利標準又可以分為社會政治標準與經濟發展標準兩種類型。社會政治標準,是從一個人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為社會進步和人民事業作出貢獻的大小來判定的。經濟發展標準,是否從有利於生產力發展來判定的,它是衡量個人、團體價值大小的一個重要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