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待自然的態度上,孔子非常尊崇“天”,他認為,君子的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個塑造的過程,作為一個有“德”的君子,必須敬畏天,也就是“知天命”。而如果“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意思是說一旦人不按照天的運行規律或者天的意願來活動,就會受到天的懲罰,此時再去祈求天的原諒已經無濟於事了。
孔子的天人觀表現為對自然的熱愛。他認為仁與智的區別在於“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意思是說“山”和“水”屬於自然現象,也是人類生存於其中的自然環境,對山水的“樂”,表達了充滿智慧和德行的人能夠體驗自然的存在之美。而“樂”既可以是人的主觀情緒、喜愛偏好,也可以是人對自然的貼近、順從和領悟。由於人需要從自然界獲得生存資料,而自然界不會主動地滿足人,因此人參與自然界的過程是人改變自然界中物的存在方式從而滿足自己生存需要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對自然的態度是很重要的,隻有“樂”的態度才能體現對自然的尊重。
二、孟子的“修身事天”思想
作為孔子思想的繼承者和發揚者,孟子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學說。在天人關係上,孟子堅持了孔子的天人觀,並且在“仁”的內在德性歸屬立場上提出了尊重自然的天人觀。
孟子告誡人們應該遵循自然規律,以合理的方式獲得生產和生活資料,人們將會獲得可持續的生存條件。孟子說:“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意思是說物質資料的獲取、社會物質財富的增加需要根據時令,以適度的方式來生產和獲取,統治者對百姓的管理也不能違背時令。
孟子認為,人的生存,就是安身立命。他說過:“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意思是說安身立命之所在於修身事天,這樣才能夭壽不貳。
所謂“事天”,首先指的是遵循自然規律,孟子的天人觀反對違背自然規律,過度幹預自然的實踐方式。在揠苗助長的隱喻中,孟子首先提出了自然界的事物以“氣”為主體,其運行遵循著一定的規律。“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孟子認為,氣充斥於天地之間,凝聚於萬物之中,因此,人們對待自然事物需要適應自然規律而不是背離自然規律。否則,背離自然規律的結果,就如“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在對待自然的態度上,孔子非常尊崇“天”,他認為,君子的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個塑造的過程,作為一個有“德”的君子,必須敬畏天,也就是“知天命”。而如果“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意思是說一旦人不按照天的運行規律或者天的意願來活動,就會受到天的懲罰,此時再去祈求天的原諒已經無濟於事了。
孔子的天人觀表現為對自然的熱愛。他認為仁與智的區別在於“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意思是說“山”和“水”屬於自然現象,也是人類生存於其中的自然環境,對山水的“樂”,表達了充滿智慧和德行的人能夠體驗自然的存在之美。而“樂”既可以是人的主觀情緒、喜愛偏好,也可以是人對自然的貼近、順從和領悟。由於人需要從自然界獲得生存資料,而自然界不會主動地滿足人,因此人參與自然界的過程是人改變自然界中物的存在方式從而滿足自己生存需要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對自然的態度是很重要的,隻有“樂”的態度才能體現對自然的尊重。
二、孟子的“修身事天”思想
作為孔子思想的繼承者和發揚者,孟子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學說。在天人關係上,孟子堅持了孔子的天人觀,並且在“仁”的內在德性歸屬立場上提出了尊重自然的天人觀。
孟子告誡人們應該遵循自然規律,以合理的方式獲得生產和生活資料,人們將會獲得可持續的生存條件。孟子說:“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意思是說物質資料的獲取、社會物質財富的增加需要根據時令,以適度的方式來生產和獲取,統治者對百姓的管理也不能違背時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