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親人(1 / 3)

家中皆老幼,勞動力少,分的糧食不夠吃,往往到了春天就接濟不上了。百根就曬草籽、剜野菜、挖地梨,混合了糧食維持一家人的溫飽,夜晚,勞作了一天的他,顧不上休息,還要編些葦席和柳筐,拿到集市上出賣貼補家用。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到大清河和池塘溝汊拉網打魚,為的是給老人們補充營養。三祖母、母親和嬸子三位老人平安度過了最艱苦的年代,個個身體康健。

日月如梭,老人們愈發老了,百根的頭發也漸漸稀疏灰白了。村裏人常常看到這樣一幅溫馨感人的圖景:百根家的炕上,坐著三位滿頭銀發的老太太,百根和妻子,一對頭發花白的老夫妻噓寒問暖,侍奉膝下,每天早晨,夫妻倆伺候完老人們洗漱,然後逐個為老人們梳頭;晚上,幾位老人臨睡前,夫妻倆挨個兒給她們洗腳,輕輕按摩一遍肩背和腰腿。王百根說,看著老人們享受的神情,那是最知足的時候。

我試圖找幾個煽情點,就誘導百根老人說:“一個人肩上的擔子這樣重,老人們就沒有胡亂發脾氣讓你受委屈的時候嗎?”

百根老人聽了直搖頭:“沒有!老人們都疼我,從不發脾氣,倒是我有時候碰到生活的溝坎,老人們還溫言軟語開導我、安慰我。”言語之間,臉上洋溢著幸福。他如數家珍般告訴我:“三祖母1992年去世,活了87歲。母親1995年去世,活了84歲。俺嬸子更長壽,2012年去世,壽高98歲。”

百根老人回憶說,嬸子去世那年,行動已不方便,白天黑夜身邊不能離人,特別是晚上,一夜要四五次大小便,而且每次時間特別長。百根的孩子們看他辛苦,爭著替換他,可是百根不在嬸子就不能入睡。等待嬸子解手的過程中,已近八十歲的老翁,精力有限,常常迷糊過去。嬸子臨終前撫著百根的滿頭銀發,聲音微弱地說:“嬸兒這輩子攤上你這麼個孝順孩子,知足了。”

回憶起這段往事,王百根已是老淚縱橫,他自責地說:“還是俺伺候不周到,要不,嬸子能活一百歲。”

道別百根老人的時候,我在他家中看到堂屋牆壁上懸掛的一幅“濟世活人”的牌匾,那是民國政府對百根以行醫為業的高祖的獎掖。

我發自內心地感慨:百根老人長達半個世紀的孝行,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滋養,是善行善舉家風的傳承,更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間大愛。

褚井田

去年十一長假,朋友的兒子送我結婚喜宴請帖,印象中,我已赴過他兩次結婚喜宴,便順口問:“這回誰結婚?”他很自然地回答:“還是我。”我一時愕然,短短幾年間,他竟已離了兩次婚。

聽多了,見多了,就疑惑:在大中城市,這種事或許司空見慣,可在時下的鄉村,擺脫了貧困不久的人們,對待婚姻的態度,對待托付終身的人,竟如此輕率,不禁感慨情感的淡薄。這,算是現代文明的進步嗎?

家中皆老幼,勞動力少,分的糧食不夠吃,往往到了春天就接濟不上了。百根就曬草籽、剜野菜、挖地梨,混合了糧食維持一家人的溫飽,夜晚,勞作了一天的他,顧不上休息,還要編些葦席和柳筐,拿到集市上出賣貼補家用。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到大清河和池塘溝汊拉網打魚,為的是給老人們補充營養。三祖母、母親和嬸子三位老人平安度過了最艱苦的年代,個個身體康健。

日月如梭,老人們愈發老了,百根的頭發也漸漸稀疏灰白了。村裏人常常看到這樣一幅溫馨感人的圖景:百根家的炕上,坐著三位滿頭銀發的老太太,百根和妻子,一對頭發花白的老夫妻噓寒問暖,侍奉膝下,每天早晨,夫妻倆伺候完老人們洗漱,然後逐個為老人們梳頭;晚上,幾位老人臨睡前,夫妻倆挨個兒給她們洗腳,輕輕按摩一遍肩背和腰腿。王百根說,看著老人們享受的神情,那是最知足的時候。

我試圖找幾個煽情點,就誘導百根老人說:“一個人肩上的擔子這樣重,老人們就沒有胡亂發脾氣讓你受委屈的時候嗎?”

百根老人聽了直搖頭:“沒有!老人們都疼我,從不發脾氣,倒是我有時候碰到生活的溝坎,老人們還溫言軟語開導我、安慰我。”言語之間,臉上洋溢著幸福。他如數家珍般告訴我:“三祖母1992年去世,活了87歲。母親1995年去世,活了84歲。俺嬸子更長壽,2012年去世,壽高98歲。”

百根老人回憶說,嬸子去世那年,行動已不方便,白天黑夜身邊不能離人,特別是晚上,一夜要四五次大小便,而且每次時間特別長。百根的孩子們看他辛苦,爭著替換他,可是百根不在嬸子就不能入睡。等待嬸子解手的過程中,已近八十歲的老翁,精力有限,常常迷糊過去。嬸子臨終前撫著百根的滿頭銀發,聲音微弱地說:“嬸兒這輩子攤上你這麼個孝順孩子,知足了。”

回憶起這段往事,王百根已是老淚縱橫,他自責地說:“還是俺伺候不周到,要不,嬸子能活一百歲。”

道別百根老人的時候,我在他家中看到堂屋牆壁上懸掛的一幅“濟世活人”的牌匾,那是民國政府對百根以行醫為業的高祖的獎掖。

我發自內心地感慨:百根老人長達半個世紀的孝行,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滋養,是善行善舉家風的傳承,更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間大愛。

褚井田

去年十一長假,朋友的兒子送我結婚喜宴請帖,印象中,我已赴過他兩次結婚喜宴,便順口問:“這回誰結婚?”他很自然地回答:“還是我。”我一時愕然,短短幾年間,他竟已離了兩次婚。

聽多了,見多了,就疑惑:在大中城市,這種事或許司空見慣,可在時下的鄉村,擺脫了貧困不久的人們,對待婚姻的態度,對待托付終身的人,竟如此輕率,不禁感慨情感的淡薄。這,算是現代文明的進步嗎?

心裏很痛。從此不再輕信愛情。

與人談論起男女情感的話題,我的評判是:婚姻的動機和目的,一則生理需求,相互滿足欲望;二則搭夥吃飯,聯手解決生存需要;三則繁衍後代,承繼香火,與其他高級動物無異。梁山伯與祝英台,焦仲卿與劉蘭芝,那些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不過是文人杜撰、美麗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