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古代大同社會的美好理想
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國就有了關於“大同”社會的美好理想。儒家大同社會理想最早是在《禮記·禮運》篇中提出來的。《禮運》中描繪的大同社會是一幅和諧的美麗圖畫。在大同社會裏,人與人之間重誠信,講仁愛,求友善,修和睦,選賢能,富庶安康,形成財產公有、共同努力、舍棄自我、人人平等、安寧、祥順的社會風氣,構建了一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沒有陰謀和奸詐,沒有戰爭和流血的理想社會。古代的大同社會雖然是小生產的農業社會,但是由於財產公有,社會關係可以靠倫理道德規範來維係,因而可以達到和諧。根據《禮記·禮運篇》的這段描述,古代人理想中的“大同社會”具有這樣一些特點:一是全民公有的社會製度,包括權力公有和財物公有,也就是所說的“天下為公”;二是選賢與能的管理體製,從中央到地方的事務都由民眾選舉賢能之士負責管理;三是講信修睦的人際關係,人人是社會的一員,衣食有著,地位平等,無脅迫的可能,無依附的必要;四是人得其所的社會保障,在大同社會裏人人敬老,人人愛幼,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五是人人為公的社會道德,人們有高度的責任感,對社會財富十分珍惜,憎恨一切浪費現象,也反對任何自私的行為。
大同社會的設計和構想,始終是曆代思想家憧憬不已的社會最終目標。從陶淵明的“世外桃源”、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到康有為的“大同”追求、孫中山的“天下為公”,直至我們今天所倡導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是這種社會理想觀念的影響印跡。不僅先秦諸子百家所仰慕的“三代”是“天下大同”的和諧社會,就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曆朝曆代的“治世”“盛世”也都可以說是和諧社會,或者更準確的用語則是“傳統的和諧社會”。雖然我們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古代所講的大同社會有著本質的差別,但是,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我國古代諸多的和諧社會思想,不乏值得今天我們切實重視和甄別借鑒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