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人合一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儒家認同的是天人和諧的觀念,提倡“天人合一”。孔子強調,人在天命麵前不是被動的。孟子則把天和人的心性聯係起來,以人性為中介將天和人溝通和統一起來。孟子主張,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尊敬天地,禁止貪欲,勤儉節約,做到不過度開發自然資源,不濫用自然資源,就可保證生產和生活的持續,從而人們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才能和諧安定。董仲舒是漢代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說,天地猶如父母,人和萬物都是天地所生,人與萬物都是由氣構成的,氣的本性是人與萬物的本性,人民都是我的兄弟,萬物都是我的朋友。這充分肯定了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所謂天人合一,是指人與自然界既有區別,又有統一的關係,認識自然所產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可以認識自然並加以調整,但是絕不能破壞自然,否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出現當前社會的環境惡化、生態失衡的現象。
與儒家不同,道家關注的側重點是人和自然的關係,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與自然的和諧適應,也就是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人必須服從自然規律,也應當從情感上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如果自然受到損傷,也意味著我們人類自身的損傷毀壞。這種對待自然的態度正是日益受到全世界重視的“生態智慧”,對於當今人類保護環境的主題思想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價值,人與自然的和諧為和諧社會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間。老子設想的和諧社會是“小國寡民”,人應該是沒有任何印記的自然人,切斷那些複雜、紛亂的社會交往關係,讓人們像植物一樣固守在自己的田園裏,這才是老子所向往的和諧社會。和諧社會是人與自然的統一,是人對自然的順從,他強調天的作用,反對人對自然有所作為,這種消極等待,無所作為,屈從環境的一麵,不利於現代和諧社會的建立。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它也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把大自然對人類的報複減小到最低限度,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墨子,名翟,春秋末戰國初期宋國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生活在一個諸侯國之間相互征伐的年代,年年的戰亂使得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生活不得安寧。墨子看到百姓們備受艱苦,沒有飯吃,沒有衣穿,十分傷心,於是他提出了“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政治主張。墨家學說中有著比較完整的對於未來理想社會的描述,其構思的被稱為“尚同”的理想社會,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原則:一是賞賢使能,天下為公;二是人人勞動,各盡其能;三是兼愛非攻,沒有戰爭。在墨子看來,賢良之士是有崇高道德的仁人,是有學識、能善辯的智者,是國家的瑰寶和社稷的棟梁。隻有賢能之士占據政治最高的地位,以“兼相愛”的理論為工具,來統一全社會的思想輿論,才能達到生產者安心生產、社會安定的目的。墨子的政治主張,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四、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