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國家領導人所追求的“和諧社會”(1 / 1)

第二節

國家領導人所追求的“和諧社會”

中國共產黨為改造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與發展,進行了不懈的奮鬥和艱辛的探索。以毛澤東同誌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正確地把握了中國革命的曆史命運和世界曆史發展的大趨勢,對中國社會的發展道路作出了正確的選擇。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在1956年黨的八大召開之前的一段時間裏,發表了兩篇文章——《論十大關係》《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並且製定了八大路線。他帶領我們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在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麵提出了許多新思路、新方針和新政策。毛主席帶領我們走的這條路,是不同於前蘇聯模式,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他明確指出,要學會用民主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解決科學文化領域裏的矛盾,中國共產黨要與各民主黨派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用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關係等。總之,毛主席的目標就是要建立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誌,又讓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麵,以利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較易於克服困難,較快地建設我國的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黨和國家較為鞏固,較為能夠經受風險”。毛主席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思想,對於我們正確理解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以鄧小平同誌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結合改革開放的實際情況,對中國社會主義的建設作出了科學的判斷。鄧小平同誌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勞動成果屬於人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就沒有穩定的社會秩序,什麼事業都幹不成。另外,鄧小平同誌還提出要高度重視人的全麵發展,提出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鄧小平同誌認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麵發展、全麵進步的社會,是從傳統的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製度創新的社會,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社會,是高度民主、健全法製與經濟、文化相適應的社會,是人類與自然界協調發展的社會。

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學習和繼承了毛澤東同誌和鄧小平同誌兩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先進思想。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又進一步豐富了人們對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認識。江主席認為,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社會才能更加和諧;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社會才能更加和諧;不斷改善人民生活,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社會才能更加和諧;正確處理和反映不同方麵群眾的利益,使全體人民朝著富裕的方向穩步發展,社會才能更加和諧。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不斷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一係列的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極大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對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