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
實現全國範圍內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需要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兩個層麵同時進行。首先,在中央政府層麵,需要在以下三方麵進一步深化改革:第一,改進財政轉移支付的效果,促進全國各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在解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距過大的問題時,中央政府應首先著眼於實現全國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使各地區社會公眾都能夠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服務。為此,需要進一步改革我國財政轉移支付製度,加大對中西部地區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實現各地區人均財力的均衡。第二,調整轉移支付結構。借鑒國際上的經驗,我國可在國家總體政策範圍內對目前的財政轉移支付結構進行調整,要逐步減少稅收返還的比重。第三,加大在落後地區進行基礎設施投資的力度。基礎設施屬於典型的公共產品,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效應。擴大後發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可以為落後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基本的配套條件,還可以帶動關聯產業的發展,為當地經濟注入活力,提高落後地區的投資邊際利潤率,吸引外部要素資源的流入,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資源配置效率,從而培育新的“增長極”,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
其次,在地方政府層麵,要加強地方政府間的經濟合作。在我國現有經濟體製框架內,市場機製的健康發育是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的基礎,而地方政府行為則是幹預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地方政府應強調“經濟區”發展的重要性,實現地方政府行為目標從促進行政區經濟發展向促進經濟區經濟發展的轉變。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經濟部門的目標管理,都要統籌經濟區的經濟發展,整合區內各種資源,打破行政地域界限,清除行政轄區的體製障礙,構建區域內統一的共同市場。近年來,我國主要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如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經濟圈在區域經濟合作上作出了有益的嚐試,積累了寶貴的區域合作經驗。
六、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追求社會主義經濟和諧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我們進一步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具體來說,要做好以下幾方麵工作:
第一,深化沿海開放,加快內地開放,提升沿邊開放,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立足以質取勝,調整進出口商品結構,促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增加一般貿易比重,大力發展服務貿易。
第二,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發揮利用外資在推動自主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等方麵的作用。
第三,繼續優化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鼓勵外資研發機構與我國企業和科研院所開展技術合作,更好地發揮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
第四,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支持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麵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
第五,積極支持企業“走出去”,有序推動對外間接投資,逐步形成以企業和居民為主體的對外間接投資格局。
第六,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強雙邊、多邊經貿合作。加入世貿組織五年後,我國麵臨的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需要建立一個更加開放的經濟體係,建設自由貿易區已成為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建設和諧世界的重要抓手。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有助於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空間,保障資源供應,消除國際貿易和投資壁壘,改善我國經濟發展的全球大環境。目前,我國商談的自由貿易區有9個,涉及27個國家和地區。今後,應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自由貿易區談判,逐步形成我國的全球自由貿易區合作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