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國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問題
通過30多年的努力,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可喜成就。但這些成就的取得是局部的,重點地區的環境質量得到了改善,從全國來講,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沒有從根本上得到遏製。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水土流失日趨嚴重,荒漠化麵積不斷擴大,生物多樣性日趨銳減,環境汙染沒有得到有效遏製。根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水土流失麵積已經達到367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麵積的38.2%,每年流失土壤50多億噸。最為嚴重的是西部地區,水土流失麵積達10436.9萬公頃,占全國水土流失總麵積的62.5%。分布集中、危害大、難治理是生態環境最突出的問題之一。
人是經濟社會發展最核心因素,人也是造成生態環境問題的罪魁禍首。時至今日造成生態問題的多種矛盾仍然存在。具體表現為:一是中國政府與各企業主體之間的利益衝突。在現實生活中,政府的生態責任雖然具有整體性、強製性等特點,但各個企業對利潤的最大化追求必然會產生不利於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企業主體的生產行為和消費方式始終不能向節能、環保等新型方式轉換,很難使之把人類的長遠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大化作為經營目標。二是生態環境建設與具體的經濟承受力之間的矛盾。就拿退耕還林、以糧代賑等政策實施情況來看,對沙化耕地的治理以及生態環境的改善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從長遠目標來看,其矛盾也無法避免。農民普遍認為,土地收益遠遠大於政府補償的收益,有些農民受經濟利益驅動而違反國家有關政策,在林地間種糧或其他經濟作物,甚至與政府公開對抗的事件時有發生。
在具體政策實施過程中,國家也需要在較長時期內使補助的錢足額到達農民手中,特別是因天災人禍,出現糧食供求關係波動的時候,要保持這些政策的連續性,其經濟代價是相當昂貴的。三是國家利益與地方局部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矛盾。盡管我國製定了各部門和地方政府不同層次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並且能在政府的組織下集中力量來治河治汙、保護森林植被,但並沒有形成全國上下一盤棋,以致年年搞生態建設,年年生態係統退化。由於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把經濟增長指數作為考核地方幹部政績的重要指標,所以環境意識淡泊,利己主義思想嚴重。特別是一些地區的行政領導幹部環保法律意識不強,又缺乏有效的監督機製,抵製不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誘惑,搞錢權交易,以致河流、森林、礦山等破壞生態平衡、資源環境的腐敗案件時有發生。
1934年5月11日淩晨,美國西部草原地區發生了一場人類曆史上空前未有的黑色風暴。風暴整整刮了三天三夜,形成一個東西長2400公裏,南北寬1440公裏,高3400米的迅速移動的巨大黑色風暴帶。風暴所經之處,溪水斷流,水井幹涸,田地龜裂,莊稼枯萎,牲畜渴死,千萬人流離失所。
三、我國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問題
通過30多年的努力,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可喜成就。但這些成就的取得是局部的,重點地區的環境質量得到了改善,從全國來講,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沒有從根本上得到遏製。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水土流失日趨嚴重,荒漠化麵積不斷擴大,生物多樣性日趨銳減,環境汙染沒有得到有效遏製。根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水土流失麵積已經達到367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麵積的38.2%,每年流失土壤50多億噸。最為嚴重的是西部地區,水土流失麵積達10436.9萬公頃,占全國水土流失總麵積的62.5%。分布集中、危害大、難治理是生態環境最突出的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