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我國生態環境受到的小破壞(2 / 2)

人是經濟社會發展最核心因素,人也是造成生態環境問題的罪魁禍首。時至今日造成生態問題的多種矛盾仍然存在。具體表現為:一是中國政府與各企業主體之間的利益衝突。在現實生活中,政府的生態責任雖然具有整體性、強製性等特點,但各個企業對利潤的最大化追求必然會產生不利於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企業主體的生產行為和消費方式始終不能向節能、環保等新型方式轉換,很難使之把人類的長遠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大化作為經營目標。二是生態環境建設與具體的經濟承受力之間的矛盾。就拿退耕還林、以糧代賑等政策實施情況來看,對沙化耕地的治理以及生態環境的改善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從長遠目標來看,其矛盾也無法避免。農民普遍認為,土地收益遠遠大於政府補償的收益,有些農民受經濟利益驅動而違反國家有關政策,在林地間種糧或其他經濟作物,甚至與政府公開對抗的事件時有發生。

在具體政策實施過程中,國家也需要在較長時期內使補助的錢足額到達農民手中,特別是因天災人禍,出現糧食供求關係波動的時候,要保持這些政策的連續性,其經濟代價是相當昂貴的。三是國家利益與地方局部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矛盾。盡管我國製定了各部門和地方政府不同層次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並且能在政府的組織下集中力量來治河治汙、保護森林植被,但並沒有形成全國上下一盤棋,以致年年搞生態建設,年年生態係統退化。由於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把經濟增長指數作為考核地方幹部政績的重要指標,所以環境意識淡泊,利己主義思想嚴重。特別是一些地區的行政領導幹部環保法律意識不強,又缺乏有效的監督機製,抵製不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誘惑,搞錢權交易,以致河流、森林、礦山等破壞生態平衡、資源環境的腐敗案件時有發生。

1934年5月11日淩晨,美國西部草原地區發生了一場人類曆史上空前未有的黑色風暴。風暴整整刮了三天三夜,形成一個東西長2400公裏,南北寬1440公裏,高3400米的迅速移動的巨大黑色風暴帶。風暴所經之處,溪水斷流,水井幹涸,田地龜裂,莊稼枯萎,牲畜渴死,千萬人流離失所。

黑風暴一般發生於春夏交接之際,其形成與大氣環流、地貌形態和氣候因素有關,更與人為的生態環境破壞密不可分,它是沙漠化加劇的象征。人口的快速增長帶來不合理的農墾、過度放牧、過度采樵、單一耕種,這些現象必然導致植被和地表結構的破壞,使草原萎縮、土地沙化、生態係統失衡。這種造沙的速度遠快於人們治沙的速度,無疑為黑風暴形成提供了條件。

北美黑風暴的發生是人口、資源和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北美黑風暴的肆虐在向人類挑戰,也在向人類報警:如果人類不能控製發展,如果人類的無邊欲望和地球的有限資源互為抗衡,如果人類不能與大自然相濡以沫的話,最終人類要敗在自己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