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意義(1 / 1)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麵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和不斷變化的國內格局,黨順應曆史發展和時代變化的要求,在我國處於體製轉軌、社會轉型的特殊曆史時期,正式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強調“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由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三位一體”深化拓展為包括和諧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由此拓展深化了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格局,反映了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認識、新發展,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發展,報告中指出:“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麵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麵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麵相協調,促進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第三,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黨執政理念的升華。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作為一個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隻有認真研究和掌握執政規律,不斷完善執政方略,提高執政能力,才能有效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一步體現了黨執政的本質要求。十六屆四中全會把“使黨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黨”作為強調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總體目標之一,要求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一本質的內在要求。隻有通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廣泛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妥善協調各方麵的利益關係,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全體人民能夠平等友愛、融洽相處,人與自然的關係處於和諧狀態,黨執政為民的目的和要求才能夠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反映了黨對執政規律、執政方略的新認識,為我們緊緊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導。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麵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和不斷變化的國內格局,黨順應曆史發展和時代變化的要求,在我國處於體製轉軌、社會轉型的特殊曆史時期,正式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強調“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由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三位一體”深化拓展為包括和諧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由此拓展深化了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格局,反映了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認識、新發展,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發展,報告中指出:“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麵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麵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麵相協調,促進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第三,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黨執政理念的升華。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作為一個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隻有認真研究和掌握執政規律,不斷完善執政方略,提高執政能力,才能有效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一步體現了黨執政的本質要求。十六屆四中全會把“使黨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黨”作為強調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總體目標之一,要求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一本質的內在要求。隻有通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廣泛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妥善協調各方麵的利益關係,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全體人民能夠平等友愛、融洽相處,人與自然的關係處於和諧狀態,黨執政為民的目的和要求才能夠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反映了黨對執政規律、執政方略的新認識,為我們緊緊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