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好”的國家福利(3 / 3)

情況如此嚴峻,明王朝也隻好順水推舟,倉儲考核的標準,連年一降再降。發展到萬曆年間,各地原本存儲上萬石的預備倉,最多也就存幾百石糧。好多竟都荒廢成破屋。這個曾惠澤千百萬蒼生的善政,至此名存實亡。

預備倉的衰落從經濟原因說,也和當時的發展一脈相承。萬曆年間全麵推行一條鞭法,賦稅徹底改用銀錢,存糧也就不易。但從根子上說還是大明政府太差錢。

但它的荒廢,後果卻十分嚴重。直接的影響,就是相關的福利政策從經濟上都斷了依靠。想要維持運轉,就要另想辦法“造血”。

最仗義的辦法,就是皇帝自掏腰包買單。這事自成化年間起,曆代明朝皇帝都不少辦,辦得最仗義的,當屬成化皇帝朱見深。僅成化二十一年,明朝就一次性撥款二十五萬兩白銀,用以賑濟山東、陝西、河南三省災民,全是從朱見深的私人府庫“內帑”裏撥出。類似的仗義疏財,他在位二十三年不少辦。以至於罵他最多的《罪惟錄》,也承認那時老百姓的生活“幸斯小康”。

但朱見深敢這麼幹,關鍵還是有錢。當時雖說農業稅銳減,朱見深本人也長期歇班不上朝,但他極會用人,地方的商稅改革也成功,外加皇莊經營得好,於是皇帝的私人腰包就鼓。但這事的成本太過巨大,哪怕最熱情的朱見深,幹多了也撐不住。於是又發展了另一招數:賣官鬻爵。

其實這事從明初的時候,一直就不少辦。特別是富民給預備倉捐糧,往往能隆重表彰。到了朱見深手裏,更花樣百出:國子監監生資格,捐一百石米就換;交二百五十石米,更能換正九品散官,從正九品到正七品,相關職務明碼標價,加五十石米就升兩級。湖廣荊襄地區暴亂後的重建墾荒,就是這樣湊齊錢糧的。

自此以後,賣官換福利的法子,幾代皇帝都在用。但發展到後來,價碼卻一路下跌。連寺廟裏僧道的文牒都拿出來賣,最熱鬧的時候,好些州縣賣得和尚紮堆。到了嘉靖年間,二十石米就能通報表揚,再加點就能換七品官。朝廷太差錢,大家多少捐點吧。

捐錢不靠譜,還是提升自家盈利能力是真。等著大明經過隆萬大改革,特別是張居正輔政的黃金十年,腰包一度重新鼓起來。辦福利的底氣,也曾經特別足。

直接的成果,就大明隆慶年間就可以看出。《五行誌》裏統計,隆慶帝朱載垕在位隻有六年,運氣卻極差,碰上的大小災害有十六次。但僅有兩次造成了饑歉。這比例多不容易。朱元璋在位三十年,期間玩命地懲貪砸錢,遇到四十六次自然災害,還是有十一次鬧出饑歉。號稱盛世的仁宣之治,十七次自然災害,更鬧出了八次饑歉。效果如此好,關鍵還是有錢。

重新有錢的明朝,發福利的辦法也多樣。賑災的主要模式,也由撥糧變砸錢。撥款方式也更科學,嘉靖年間形成的固定流程,災區賑濟款主要分兩筆:先期的救濟銀和災後的重建銀。錢款的各類用途,也都有了精細的核算。拜明朝發達的商品經濟所賜,這時花錢買糧的效率,遠比費勁調糧?要高。

另一種越發流行的福利,也越發運作成熟:以工代賑。這事幹得漂亮的還屬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年間兩次黃河大水,明王朝先後調撥二十五萬人投入救災,成功完成黃河河流改道工程,挽救了瀕臨斷流的京杭大運河,更由此穩住了災區民生,堪稱古代史以工代賑的大規模奇跡。

而發展到萬曆年間,這事也變得豐富多樣。潘季馴治理黃河,正是以工代賑的又一成功典範。而到了萬曆中後期,一批基層能臣,更攢了豐富經驗。照著《康濟錄》的說法,每當有地方鬧災,官員就先忙著籌算,從修城到浚河築壩,能吸納勞動力的工種,全都開列一遍。不但要保證壯勞力安置,更要兼顧老弱有崗位。一切安排妥當,便火速籌款開工,以熱火朝天的工作場麵,杜絕流離失所的悲慘。

萬曆年間,萬曆皇帝朱翊鈞常年歇班不上朝,京城大臣忙著掐架,自然災害更從頭到尾沒斷,但民生卻能長期穩定。基層以工代賑的模式,當屬大功一件。而總被罵做懶的萬曆皇帝,在這件事上出手也大氣。僅萬曆十九年的河南水災,災區得到的賑濟除了糧食和一千二百間新建民房外,更有五百頭耕牛和八百輛紡車。派發生產資料的覺悟,他絲毫不比朱棣?低。

也正是由於明王朝從隆慶至萬曆中期,長達二十多年的強力投入,大明王朝的福利體係,一度也運轉到最高速。商品經濟的繁榮,使政府隻要白銀充足,救災就高效率。而至於養濟院等福利機構建設,也同樣因為投資到位,大型養濟院一度發展到可容數千人規模。同時從隆慶年間高拱當政起,明朝再度強力反貪,養濟院的弊病也逐一革除。官吏勾結貪墨的惡行遭到嚴懲,大批冒名頂替混入養濟院的無賴騙子也被清退。這個再度以高額投入重新升級的福利機構,不僅再度生機煥發,更出現了“有令倡行,有律護佑”的盛景。

可惜好景不長,隨著萬曆皇帝親政後,大明財政稅收越發減少,福利製度的運轉,也再度跟不上。比如最拿手的以工代賑,到萬曆後期,大多隻能小打小鬧。連黃河三年一小修的固定工程,都大多難以維持。以《烈皇小識》的說法,河床的泥沙都長期淤積。至於曾經輝煌的養濟院,從萬曆後期起,北方好些州縣的養濟院都坍塌或難以維持,收留的孤殘隻能安置別處,草草提供口糧了事。

大明政府福利減少,但對於晚明好些地方的民眾來說,這事似乎不嚴重。因為正如晚明民富國窮的情景,此時取而代之的,還有蒸蒸日上的民間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