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好”的國家福利(2 / 3)

朱棣登基後的一件重要事就是給老爹“抽水”。永樂三年起,國家撥出巨款,全國檢查翻修養濟院。曆經七年艱苦勞動,終於全數整改完成。到永樂十年四月,全國各縣都有了煥然一新的高檔養濟院。這件朱元璋忙活了一輩子的創舉,從此成了實實在在的真福利。同時又大力整頓預備倉,原先各地設於郊外的倉庫,全數搬進縣城,以求方便管理。

民生補貼方麵,朱棣同樣大方,還有額外福利:永樂元年起,大規模給山東、河南、北平、陝西四地農民發耕牛。由地方政府采購,然後無償發給農戶。有官員叫苦說,這次動靜鬧太大,四裏八鄉的牛全買光,拿錢都買不夠。朱棣二話不說,立刻從自己嫡係軍隊裏調撥,拉出一堆軍用牛馬補足缺額。

而在軍用轉民用的意識上,朱棣也十分開明。好些生產武器的作坊,大力加班加點,轉型生產農具,然後無償派發給百姓。各種以軍用技術改裝和冶煉的新型農具,更是琳琅滿目。後世一些農業學家也認定,這次農具大派送,是明代北方農業生產技術的一次大升級。

這個創舉的回報,也十分豐厚。永樂時代明朝的年均稅糧收入,強勢超越剛創記錄的朱元璋,達到三千二百三十萬石。當時各地的官倉、民倉,儲備到了“紅腐不可食”的地步。永樂年間的各樣偉業,從七下西洋到萬國來朝的榮光,依靠高福利換來的強大國力,才是根本。

曆代帝王重視高福利,原因也正在這。高福利既是社會穩定的基石,更是抗風險的“防火牆”。典型的例子,便是明英宗恥辱被俘的土木堡之變後,隨之而來的北京保衛戰。大明子民捐錢捐物,齊心協力投身抗戰。瓦剌騎兵殺氣騰騰到來,看到的正是這鐵血不屈的民眾。甚至在明軍一度不支的情景下,百姓竟衝上城頭,以磚塊石頭做武器,與敵人浴血奮戰。如此情狀,與崇禎年間北方軍民麵對後金鐵騎倉皇逃竄的慘景比,差距何其大。大明的高福利,換來的正是鋼鐵般的凝聚力。

嚐到高福利甜頭的明朝皇帝們,在這事的執行上,創意也常別致:宣德年間,江南巡撫周忱首創濟農倉。這種以漕運餘糧為儲備的新倉庫,常給工商業提供貸款。既惠顧民生,收益也豐厚。一向拖欠朝廷賦稅的江南,二十年間因此還清舊賬。正統至景泰年間北方抗擊瓦剌的戰鬥,正是由濟農倉提供的錢糧保證。

無奈好景不長,隨著周忱“下課”,新巡撫鼠目寸光,更為了邀寵,把濟農倉的錢糧全數拉進了京城。這個新倉儲從此被廢,江南地區的欠稅從此堆積如山。

但在福利政策的執行上,曆代皇帝都認真。養濟院的規模,從永樂到萬曆年間,一直不停擴建。明英宗複辟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大興和宛平加修養濟院。到了明孝宗“弘治中興”時,連全國各地的軍事衛所都蓋好了養濟院,嘉靖皇帝登基後,僅北京周邊,就加修了五所。待遇也升級,除了發錢糧外還加餐管飯。

現有養濟院的規模,也在不停地擴建。到萬曆年間,許多養濟院的陣仗,已龐大到恐怖。就以宛平縣養濟院來說,經過一百多年的改造,萬曆年間已經收容了兩千多人。而且擴充後的養濟院,職責也更多,還搶惠民藥局的“生意”,常招募醫生定期坐堂免費診病,遇到瘟疫災害,更要施醫布藥。可謂大明朝的全能慈善中心。

而在大明早已成定製的養老福利上,明英宗也更大方,複辟後的另一個創舉,就是頒布優老之禮。這福利比朱元璋還大方:老人享受國家錢糧補貼的年齡限製,放寬到了七十歲,給肉加到十斤。九十歲以上的,不但補貼加倍,而且每年還享受一次政府盛宴款待。這就是更完善的大明式養老,不僅是惠澤老人,更要生活質量好。

雖說皇帝們如此拚,但一個越發嚴峻的現實,自明中期起還是不可避免:維持現有的福利體製,已經越來越難。原因更很現實:缺錢。

福利缺錢怎麼辦

發福利一直大方的大明朝,為啥會缺錢?

首先還是體製問題。大明的福利保障,植根於朱元璋的高度集中經濟體製。田賦的穩定收益,才是大明式福利的源頭。可自從明朝中期起,土地兼並越發嚴重,商品經濟日益繁榮,看上去很美的福利保障,也就無情地斷了奶。

首先出問題的,便是曾經儲備豐厚的預備倉。

預備倉最早出的問題,是管理混亂。預備倉的日常維護主要靠官府監督,士紳執行,可發展下去,便是相互踢皮球。早在宣德年間,白花花的糧食活活爛在預備倉裏沒人問,便是常見的事。

到成化年間更惡劣,被官府與鄉紳富戶勾結貪占。放糧的時候以次充好摻沙子,甚至偷偷把糧食拉出去倒賣謀暴利分錢。原本撫恤民生的好倉庫,成了貪官分贓的地方,鬧得民不聊生的慘狀,史料上記錄不少。

意識到問題的明朝政府,開始重拳嚴打。正德年間更強力整頓,改成地方官員直接管。且預備倉的儲糧與地方官考核掛鉤。嘉靖年間的政令尤其嚴格:地方官三年任滿考核,隻要預備倉儲量不達標,立刻送司法機關法辦。

這番嚴打的早期成果還算豐碩,好些倉庫重新滿當當。可惜好景不長。預備倉的糧食來源主要有四:紙鈔收購,富戶捐獻,官田稅收,罪犯交錢。但到了明朝中後期,紙幣早已貶成廢紙,官田兼並得剩不下幾畝,明孝宗重修《大明律》後,交錢贖罪更少見,隻靠民間捐獻,隻能杯水車薪。

那麼問題來了,好些官員累死累活,挖空心思還是攢不下幾顆糧。平日官場裏說起預備倉,都像見了閻王。先前的民不聊生,變成了官不聊生。個別不要臉的地方官,更反過來找富戶攤派,照大臣趙麟的揭發,有些原本富裕的地主,都被逼得賣兒賣女,隻求湊齊糧食換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