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股票:玩的就是高風險、高回報(2 / 3)

2.要確保交易信息準確無誤

在每次輸入交易信息時,都必須謹慎,確保準確無誤,否則一旦造成損失,券商是概不負責的,這在協議中有專項說明。因此,在輸入網上買入或賣出信息時,一定要仔細核對股票代碼、價位的元角分以及買入(賣出)選項,確認無誤後,再點擊“確認”。

3.及時查詢委托是否成功

網絡運行存在不穩定性等因素,有時雖然在你的電腦界麵上已經顯示網上委托成功,但可能券商服務器並沒有接到其委托指令,因此會耽誤買入或賣出的時機,這對股票投資者來說是最忌諱的,因為一旦錯過了最佳時機,很可能就錯過了贏利的時機;而有時電腦並沒有顯示委托成功,可當再次發出指令時,券商已經收到兩次委托了,因此,就會造成股票的重複買賣。所以,在每項委托操作完畢後,應立即利用網上交易查詢選項,對發出的交易指令進行查詢,以確認委托是否被券商受理和是否已成交。

4.及時退出交易係統

交易完畢後應及時退出交易係統,否則一旦沒能及時退出,造成旁人的誤操作,很可能會造成交易指令的誤發。尤其是在網吧等公共場所登錄交易係統,在使用完畢後更要立即退出,否則造成股票和賬戶資金損失,隻能由你自己承擔了。

5.同時開通電話委托

若遇到係統繁忙或網絡通訊故障,那麼在網上交易就會貽誤買入或賣出的最佳時機。因此,開通網上交易的同時,還要開通電話委托,作為網上證券交易的補充,電話委托可以在網上交易暫不能使用時解你的燃眉之急。

6.不過分依賴係統數據

很多在網上炒股的股民習慣用交易係統的查詢選項來查看股票買入成本、股票市值等信息。然而,交易係統的數據統計方式不同,個股若遇有配股、轉增或送股,交易係統記錄的成本價就會出現偏差。因此,在判斷股票的盈虧時,還是應該以個人記錄或交割單的實際信息為準。

7.關注網上炒股的優惠信息

由於很多投資者都習慣了在網上炒股,因此券商的工作量就大大減輕了,而擴大了網絡公司的客戶規模。有時候券商和網絡公司為了回饋客戶,會組織各種優惠活動,比如贈送上網小時數、減免寬帶網開戶費、傭金優惠等措施。因此,投資者可以關注一下這些信息,並且以此作為選擇券商和網絡公司的條件之一,以遵循“不選貴的,隻選實惠的”選股原則。

8.安裝必要的防黑、防毒軟件

網上炒股要特別注意黑客的侵襲,若你的電腦缺少必要的防黑、殺毒係統,那麼就很容易感染病毒。一旦你的電腦被“黑”,輕者造成你的機器癱瘓和數據丟失,嚴重的則會造成股票交易密碼等個人資料的泄露。因此,安裝必要的防黑、防毒軟件是確保網上炒股安全的重要手段。

炒股中,這些錯誤不要犯

進入股市,投資者的目的隻有一個:賺錢!雖然股市存在著很大風險,但誰也不願意在股市中賠了。然而在炒股中因為一些錯誤操作和持有錯誤觀念,導致不少的投資者本可以贏利,最終卻賠了錢。下麵就具體看看都有哪些不該犯的錯誤。

1盲目尋底

期待底部的到來是人性的弱點,經常會認為“都跌這麼多了,該到底了”,而且總習慣設定一個基點,低於基點的時候,就認為該到底了,但其實最終的事實是依然沒有見底。

2相信策底

在底部被套的投資者常常會期待和幻想著跌勢中有利好消息傳出,也就是希望有策底。這本是不足為奇的事情,甚至出台階段性的救市政策也很正常,因此會有策底的說法。但策底很少與市場底重合,通常情況下,多個策底之後才會巧遇市場底,而多數人就在策底上折了本。

3錯用相反理論

相反理論確實很有用,但前提條件是在拐點附近,但是也正因為如此,害了不少股民,因為很多股民出於對拐點到來的期望錯用了它。個股一旦下跌,就要視情況選擇減倉的必要,千萬不能因貪婪被套。

4補倉套死自己

在股票一路下跌導致成本不保的情況下,很多股民會用補倉來降低成本,這是慣用的一種方法。事實上,如果在下跌過程中而不是在底部就開始補倉,那麼無疑是一次又一次在脖子上增加了枷鎖。

5搶反彈

為了減少虧損,很多人在努力地尋找機會搶反彈,但熊市的反彈往往總是曇花一現或是為下跌積蓄能量,因此,盲目地搶反彈往往會為再度套牢和再次割肉增加成本。因此,理智而成熟的股民應在反彈中減倉,以規避新的下跌風險。

6追買強勢股票

逆勢的股票確實是存在的,但最終也總是在追隨大盤的步伐後形成下跌趨勢。股票強在一時,補跌總是難免的,很多股民見股票強勢,於是就去追買,結果剛買完就開始補跌,因此,虧損就產生了。

7相信套不死

被套之後很多股民不是想辦法趕緊解套,而是盲目地等待,甚至還以被套幾年後依然會發財的故事欺騙或安慰自己。被套會給投資者帶來時間成本,而且套牢也會給投資者帶來很大的實際風險,因為摘牌或者退市也是很有可能的。

垃圾股可以投資嗎

在股市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我最高興的事是我的股票漲,比這個更高興的是,別人的股票跌,我的股票還在漲。”這句話成為投資理念不同的投資者互相攻擊對方的工具。但是,在股市中,總有些人將目光盯在不起眼的垃圾股上,但他們的業績卻不菲。

李先生就是一個“垃圾”愛好者。以前他和同事從事證券業,後來做起了個人投資。然而,一直以來,他與同事都在互相鄙視對方的投資理念,但是讓向來對李先生選擇“垃圾股”嗤之以鼻的同事氣憤和嫉妒的是,李先生的投資成績一直不錯,甚至比自己的價值投資還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