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掉心中的敵人
特種兵威廉·安加曼創辦的模擬戰俘營實際上是西點在社會上的一種延伸。無論是日本的武士訓練還是德國的魔鬼訓練工廠,這種訓練方式早在西點精英訓練營裏就已付諸實施並不斷地改進光大。隻不過西點是深藏不露、暗自富國強兵罷了。
西點精英訓練營之冷峻無人不知。在訓練標準麵前多少眼淚不但於事無補,還有可能會壞事,並且會受到教官和同學們的輕視。對於想在西點立足的學員來說,教官或高年級學員的任務一旦下達,就隻有一個選擇:完成。接受任務的學員必須把痛苦、勞累、磨難都埋在心裏,把眼淚、委屈、憤怒也埋在心裏,並把它們化作力量,從而去衝擊任務、達到標準。隻要衝過去,大家就會笑臉相迎,接納他成為一名正式的學員團成員。衝不過去,不管有多少理由,流多少眼淚,西點都隻能與他無緣。
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西點學員都應振奮精神,鬥誌昂揚,不允許有一絲一毫的頹廢之情。西點校園內,很少聽到“我不行”的話。在工作、學習和生產中,一旦上司有要求,都必須回答“我一定做到”、“我能行”,最差的回答也應該是“我執行”或“是”。任何人討價還價都不被允許。西點的橄欖球隊一度戰績不佳,屢戰屢敗,但從校長、教練到球員,都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他們通過不斷接納新隊員,撤換教練,加大訓練難度,立誓奪回冠軍。一般同學也積極支持球隊,主動承擔球員的補課工作,為他們奪取榮譽創造條件。
西點人必須挺起胸膛走路。對於軍人,這既是一種姿態要求,也是一種氣質要求。走路必須高昂著頭,挺直腰板,既有軍人的雄健威武,又有紳士的儒雅風度。對於這條規定,西點人人有監督之責。頗為有趣的是,膽大的一年級學員有時為了出一口氣,會找人多的時候糾正高年級學員“腰板不直”。這是他們為數不多的權利之一。
西點要求學員挺起胸膛走路,很重要的一個方麵是挺起人格的胸膛,做堂堂正正的軍人。這是西點在心理素質上塑造人才的一個環節。
理性的勇敢
在軍事教育發展方針中,西點也明確提出培養學員“理性的勇敢”。
“理性的勇敢”不是那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勇敢,不是那種“一言不和”便出手相搏的勇敢,或者說不是簡單的血氣之勇,不是三分鍾熱血的衝動。
從事任何職業都不會一帆風順,都會有艱險,但任何職業都沒有軍事領導者麵臨的困難和艱險多。軍事鬥爭看上去打打殺殺,實際比任何職業的心理負荷都大,付出的心血都多。特別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後,現代戰爭的複雜性與日俱增,對指揮官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軍官是軍隊的領導者,他的勇敢不是單純的個人行為,而是一個整體效應,是帶有責任的勇敢。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指出,軍官的職位越高,就越需要深思熟慮的智力來指導膽量,使膽量具有內在的動力,在追求目標的時候不至於冒很大的風險。因為軍官的職位越高,涉及到個人犧牲的機會就越少,涉及他人和全體安危的問題就越多。在高級軍官的活動中,智力、意誌力和認識能力起主導作用。這種有卓越智力指導的膽量是英雄的標誌,智力和認識能力受到膽量的鼓舞越大,它們的作用就越大,眼界就越開闊,結論也就越正確。沒膽量就根本談不上成為傑出的軍官。
西點是深知其中道理的。他們通過一係列軍事訓練、體育活動,包括驚險的“生存滑降”等,不斷激發學員的內在勇敢,使他們能夠在戰爭需要的緊急關頭,無所畏懼地衝上去。同時,在文化教育過程中,西點著重心靈鍛造、智力開發、思維訓練,不斷提高學員認識問題的層次,使他們在有膽中有識,在有識中增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