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術馭人”是大學問(1 / 3)

按照我所說的公正無私,六公按地位高低依次為李善長、徐達、常遇春之子、李文忠、馮勝、鄧愈,伯為劉基、汪廣洋兩位文臣。

這些封公的人,他們的功勞毋庸置疑。比如,後來當丞相的李善長,大將軍徐達,常勝將軍常遇春,當然還有我的外甥李文忠,大將軍馮勝和鄧愈。這六個人各有優勢,其中五人是武將,隻有李善長一人是文臣。在我看來,打天下仰仗的還是武將。

李善長一直跟在我的身邊,我攻打滁州的時候他就開始跟著我,鞍前馬後這麼多年,功勞非常人所能及,所以我才會將其封為“公”。除了這六個公作為一個特殊的等級之外,二十八個侯全部都來自那些能征慣戰的武將。也就是說,在這裏公侯伯的分封是有一個條件的,凡是封侯的,都是武臣,是帶兵打仗的;封伯的,是文臣。洪武三年的這次分封,我隻封了兩個伯,一個是劉基,另一個是汪廣洋,這兩個人都是文臣。

我規定“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凡公侯伯封拜,俱給鐵券”,根據勳臣爵位的高低,將他們的軍功封爵與頒賜鐵券完全掛鉤,鐵券定為七個等級。同時又鑄鐵榜文,從法律上對鐵券的免罪特權作出具體的限製。鐵券是我賜予勳貴功臣免罪免死的一種憑證,因取堅久之意,乃以鐵鑄之。鐵券可以傳世,故亦稱世券。鐵券製是漢高祖劉邦首創。

各個王朝對鐵券製一直都沒有形成嚴密的、規範化、程序化的典章製度,時用時廢。在這裏,我為了鞏固皇權,籠絡這批功臣,將封爵與賜券進行二合一處理,因此鐵券也就成了我朝重要的典製。

不過,鐵券並非功臣的一道萬能的護身符,它既以維護皇權利益而開啟免罪功能,又同樣以損害皇家利益而失去免罪功能。

說到底,真正決定鐵券是否有效的還是我這個製定者,畢竟它是為帝王的權力服務的。分封的二十八個侯依次為湯和、唐勝宗、陸仲亨、周德興、華雲龍、顧時、耿炳文、陳德、郭子興、王誌、鄭遇春、費聚、吳良、吳禎、趙庸、廖永忠、俞通源、華高、楊璟、康茂才之子、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韓政、黃彬、曹良臣、梅思祖、陸聚。我既沒有按照官職高低,也沒有按照俸祿多寡,而是按照他們投奔我的時間先後排定。這一原則將濠州紅巾軍舊將,也就是將湯和到吳禎等十四人排名向前提。我有意識地將部分位高名重的戰將排在了那些平庸戰將的後麵。理由很簡單,因為他們加入紅巾軍的時間相對較晚。水軍頭號戰將廖永忠、驍勇善戰的傅友德都是如此。也就是說,濠州舊將之間的位次是以投奔我的時間先後來排序。不要小看了這個時間排位,在我看來,投奔越靠前的人,他們的忠誠度也就越高。他們在我朱元璋身處險境、居於低微之時,就將身家性命交給我,與我的感情基礎是不一樣的。

按照我所說的公正無私,六公按地位高低依次為李善長、徐達、常遇春之子、李文忠、馮勝、鄧愈,伯為劉基、汪廣洋兩位文臣。

這些封公的人,他們的功勞毋庸置疑。比如,後來當丞相的李善長,大將軍徐達,常勝將軍常遇春,當然還有我的外甥李文忠,大將軍馮勝和鄧愈。這六個人各有優勢,其中五人是武將,隻有李善長一人是文臣。在我看來,打天下仰仗的還是武將。

李善長一直跟在我的身邊,我攻打滁州的時候他就開始跟著我,鞍前馬後這麼多年,功勞非常人所能及,所以我才會將其封為“公”。除了這六個公作為一個特殊的等級之外,二十八個侯全部都來自那些能征慣戰的武將。也就是說,在這裏公侯伯的分封是有一個條件的,凡是封侯的,都是武臣,是帶兵打仗的;封伯的,是文臣。洪武三年的這次分封,我隻封了兩個伯,一個是劉基,另一個是汪廣洋,這兩個人都是文臣。

我規定“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凡公侯伯封拜,俱給鐵券”,根據勳臣爵位的高低,將他們的軍功封爵與頒賜鐵券完全掛鉤,鐵券定為七個等級。同時又鑄鐵榜文,從法律上對鐵券的免罪特權作出具體的限製。鐵券是我賜予勳貴功臣免罪免死的一種憑證,因取堅久之意,乃以鐵鑄之。鐵券可以傳世,故亦稱世券。鐵券製是漢高祖劉邦首創。

各個王朝對鐵券製一直都沒有形成嚴密的、規範化、程序化的典章製度,時用時廢。在這裏,我為了鞏固皇權,籠絡這批功臣,將封爵與賜券進行二合一處理,因此鐵券也就成了我朝重要的典製。

不過,鐵券並非功臣的一道萬能的護身符,它既以維護皇權利益而開啟免罪功能,又同樣以損害皇家利益而失去免罪功能。

說到底,真正決定鐵券是否有效的還是我這個製定者,畢竟它是為帝王的權力服務的。分封的二十八個侯依次為湯和、唐勝宗、陸仲亨、周德興、華雲龍、顧時、耿炳文、陳德、郭子興、王誌、鄭遇春、費聚、吳良、吳禎、趙庸、廖永忠、俞通源、華高、楊璟、康茂才之子、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韓政、黃彬、曹良臣、梅思祖、陸聚。我既沒有按照官職高低,也沒有按照俸祿多寡,而是按照他們投奔我的時間先後排定。這一原則將濠州紅巾軍舊將,也就是將湯和到吳禎等十四人排名向前提。我有意識地將部分位高名重的戰將排在了那些平庸戰將的後麵。理由很簡單,因為他們加入紅巾軍的時間相對較晚。水軍頭號戰將廖永忠、驍勇善戰的傅友德都是如此。也就是說,濠州舊將之間的位次是以投奔我的時間先後來排序。不要小看了這個時間排位,在我看來,投奔越靠前的人,他們的忠誠度也就越高。他們在我朱元璋身處險境、居於低微之時,就將身家性命交給我,與我的感情基礎是不一樣的。

在分封的這些人中,湯和算是一個例外。他是資格最老的紅巾軍高官,也最早與我相識,又有封公之勳。雖然犯了一點兒小錯誤被我貶封為“侯”,但他在我所分封的那些侯爵中仍是處於第一的位置。當時我向官員們強調封爵規則時強調過,湯和、趙庸、廖永忠、郭子興等四人各有罪責,“止封為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