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後宮世界的攻守之道(1 / 3)

有一次因郭子興的兒子挑撥離間,郭子興一氣之下將我關了禁閉,也不給我吃的。馬秀英聞知,就從夥房偷了一個剛出鍋的饅頭,準備送給我吃,途中正巧碰上義母張氏,她慌忙把饅頭往懷裏藏,結果燙傷了胸口。每次見到她胸口那塊醜陋的瘡疤,我的內心都會隱隱作痛。

戰亂時期缺衣少糧,秀英在家省吃儉用,把有營養的食品都留給了我和孩子,她自己卻常常忍饑挨餓。這些事令我感動不已,當了皇帝以後,我也經常向大臣們講述馬皇後的賢德之舉。

作為一個女人,秀英前半生所吃的苦要遠遠大於她後半生所享的福,畢竟她隻活了五十一歲。想當年,我與陳友諒交戰時,因為受傷被對方一路追擊,情急之下馬秀英背著我跑起來。太子朱標為此繪有圖像,平日就揣在懷裏。後來朱標與我鬧意見,我氣得追打他,他就故意將這張圖遺落於地。我見到後,想起死去多年的秀英,一時之間,情難自已,父子二人抱頭痛哭。

縱然我的後宮能藏下千嬌百媚,卻沒有一個人能夠取代馬皇後在我心目中的位置。在我心裏,我朱元璋隻有一個女人,那就是我的結發患難之妻馬秀英。

我由一個居無定所的遊方和尚最終成為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夫顯妻貴,秀英順理成章地成為皇後,與我共禦天下。我登基後,在追封自家先祖的同時,並沒有忘記皇後的父母,我也想借此對嶽父嶽母有所補償。對於馬皇後給予自己的一切,我始終念念不忘。

洪武二年(1369),沒打過照麵的嶽父馬公被我追封為徐王,嶽母鄭氏為徐王夫人,在朱家太廟東向建祠祭祀。兩年後,我又打聽到嶽父母葬於宿州,便派禮部尚書陶凱前去當地立廟,並親自為馬公夫婦寫下祭文,感念他們為我朱元璋帶來秀英這樣一位賢德無雙的女子。

馬秀英不是尋常女子,她是一個有心胸、有見識的女人。雖然她從不出麵幹預我的朝政,但是我知道,她每時每刻都在留心我治政方麵的得與失。她是心思縝密之人,就算對我有意見,也不會橫加幹預,而是采取“隨事幾諫”的方式,進行婉轉的勸諫。

她經常勸我要多親近那些賢臣,學習前朝明君聖主的帝王之術。有一次,我從太學祭孔歸來,她問太學生共有多少,我回答說有幾千人;她又問是否都有家眷,我回答說大多數有。

馬皇後諫言:“善理天下者,以賢才為本。如今人才眾多,這是件大好事。但是太學生每天吃住都是由太學提供,而他家中的妻兒卻無人供給。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又怎能安心學習?”

於是我以馬皇後之名,下令設立紅板倉,貯存糧食。朝廷給那些陪讀的太學生家眷發放月糧,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洪武初年,大明王朝百廢待興。和我一樣,馬皇後對民間疾苦往往感同身受。每遇災荒,她都會領著宮女帶著食物去接濟來京都逃難之人,遇到大災之年,則設麥飯野羹。我深知她的良苦用心,還告訴她我已經下令賑災。馬皇後又建議說:“賑恤不如先做好蓄積準備。”也正是聽從了馬皇後的話,我才在各地設立預備倉,同時選民間年高有德之人運鈔糴米,以備不時之需。

有一次因郭子興的兒子挑撥離間,郭子興一氣之下將我關了禁閉,也不給我吃的。馬秀英聞知,就從夥房偷了一個剛出鍋的饅頭,準備送給我吃,途中正巧碰上義母張氏,她慌忙把饅頭往懷裏藏,結果燙傷了胸口。每次見到她胸口那塊醜陋的瘡疤,我的內心都會隱隱作痛。

戰亂時期缺衣少糧,秀英在家省吃儉用,把有營養的食品都留給了我和孩子,她自己卻常常忍饑挨餓。這些事令我感動不已,當了皇帝以後,我也經常向大臣們講述馬皇後的賢德之舉。

作為一個女人,秀英前半生所吃的苦要遠遠大於她後半生所享的福,畢竟她隻活了五十一歲。想當年,我與陳友諒交戰時,因為受傷被對方一路追擊,情急之下馬秀英背著我跑起來。太子朱標為此繪有圖像,平日就揣在懷裏。後來朱標與我鬧意見,我氣得追打他,他就故意將這張圖遺落於地。我見到後,想起死去多年的秀英,一時之間,情難自已,父子二人抱頭痛哭。

縱然我的後宮能藏下千嬌百媚,卻沒有一個人能夠取代馬皇後在我心目中的位置。在我心裏,我朱元璋隻有一個女人,那就是我的結發患難之妻馬秀英。

我由一個居無定所的遊方和尚最終成為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夫顯妻貴,秀英順理成章地成為皇後,與我共禦天下。我登基後,在追封自家先祖的同時,並沒有忘記皇後的父母,我也想借此對嶽父嶽母有所補償。對於馬皇後給予自己的一切,我始終念念不忘。

洪武二年(1369),沒打過照麵的嶽父馬公被我追封為徐王,嶽母鄭氏為徐王夫人,在朱家太廟東向建祠祭祀。兩年後,我又打聽到嶽父母葬於宿州,便派禮部尚書陶凱前去當地立廟,並親自為馬公夫婦寫下祭文,感念他們為我朱元璋帶來秀英這樣一位賢德無雙的女子。

馬秀英不是尋常女子,她是一個有心胸、有見識的女人。雖然她從不出麵幹預我的朝政,但是我知道,她每時每刻都在留心我治政方麵的得與失。她是心思縝密之人,就算對我有意見,也不會橫加幹預,而是采取“隨事幾諫”的方式,進行婉轉的勸諫。

她經常勸我要多親近那些賢臣,學習前朝明君聖主的帝王之術。有一次,我從太學祭孔歸來,她問太學生共有多少,我回答說有幾千人;她又問是否都有家眷,我回答說大多數有。

馬皇後諫言:“善理天下者,以賢才為本。如今人才眾多,這是件大好事。但是太學生每天吃住都是由太學提供,而他家中的妻兒卻無人供給。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又怎能安心學習?”

於是我以馬皇後之名,下令設立紅板倉,貯存糧食。朝廷給那些陪讀的太學生家眷發放月糧,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洪武初年,大明王朝百廢待興。和我一樣,馬皇後對民間疾苦往往感同身受。每遇災荒,她都會領著宮女帶著食物去接濟來京都逃難之人,遇到大災之年,則設麥飯野羹。我深知她的良苦用心,還告訴她我已經下令賑災。馬皇後又建議說:“賑恤不如先做好蓄積準備。”也正是聽從了馬皇後的話,我才在各地設立預備倉,同時選民間年高有德之人運鈔糴米,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