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後宮世界的攻守之道(2 / 3)

馬皇後聽說當年元世祖的皇後煮舊弓弦取絲織布的故事,便讓宮人把宮裏的餘帛做成被子,賜給那些年老無依的人;用零碎的帛絲做成衣裳,賜給王妃和公主們。雖然她知道她們誰都不會穿在身上,但是對於皇後賞賜之物,她們至少應該會看上一眼。她就是想通過這樣的小事警告那些貪圖奢侈生活的人,這也是她的用意所在。

不僅如此,她還親自帶領公主王妃刺繡紡織,並告誡她們,身為婦家,要勤於女紅:“想當好賢妻良母,首先要學會良家婦女的治家本領,要學會縫補舊衣,製作新衣,手不釋勞。”

雖然貴為皇後,可是她對於飲食從不挑剔,平時一律粗茶淡飯。安排我的生活,也同樣以儉樸為原則。馬皇後親自照料我的飲食起居,親自檢查飯菜。宮女們勸她不必如此操勞,但她認為侍候丈夫的飲食是女人的天職,如果飲食一旦有點兒不合口味,我怪罪下來,一個小小的宮女是頂不住的。有時我因不滿意禦食而小有怒氣,馬皇後就勸我說,陛下難道忘記了過去的貧賤生活嗎?

有時宮女犯了錯,有些過失,我氣得發怒,馬皇後也跟著故意發怒,吩咐將犯錯的宮女交付宮正司。我事後問她,你平時對她們不是挺溫和嗎?今天這是怎麼了?馬皇後回答,賞罰須公正,君主在個人喜怒的基礎上,並不能保證賞罰的公正,而交宮正司能斟酌輕重予以施罰,這樣才能公正相宜。

有一次,我和大臣們在前殿議事,議完後在殿中吃飯。馬皇後來到前殿,吩咐將朝官飯菜拿來,親自嚐了一下,發現飯菜很涼,又沒有什麼味道,於是就對我說:“待士之道,自奉要薄,養賢要厚,如今朝官的飯食冰涼無味,不是皇帝養士之道。”

在馬皇後的苦心勸諫下,開國之初,一切建築設施樸素典雅,不假雕飾。我經常借用馬皇後的話來告誡大臣們:“穿衣要思織女之勤勞,吃飯要念耕夫之勞苦。一切興作都不得勞民傷財。”

正位六宮以後,馬皇後對待後宮的妃嬪和宮女視同姐妹,宮中上下對她無不敬重。雖然馬皇後對她們寬仁厚愛,但是並沒有放鬆對她們的管理和教育,空閑時,她常與我探求古訓,征求我的意見,並拿那些古訓教導六宮嬪妃和宮女。一直以來,她最為推崇的是宋朝的賢後,便命女史錄宋代家法,朝夕省覽。

有一個女官進言說,宋代家法過於仁厚,不足為法。她聽了很不高興,反問對方:“仁厚不比苛刻更好嗎?”她將這件事說給我聽的時候,我給她的建議是,仁厚與嚴苛要雙管齊下。在馬皇後的身邊有一位清江人範氏,素習女史,她經常為皇後講解書傳,談論古今賢後事跡。有一次,範氏講到漢代竇太後,馬皇後聽完後問範氏,黃老是什麼教?為什麼竇太後會這麼喜歡這個人?範氏回答,黃老講求清靜,主張無為而治,其教化所及,臣民孝慈。馬皇後立即說,孝慈就是仁義,世上哪有舍仁而為孝慈的呢?

範氏早年守寡,選入宮中後寂寞難耐,時常以詩畫寄托自己的思鄉之情。馬皇後見她所題詩畫,感歎一個女人竟有如此才華,封她為夫人,並放她回家以了卻鄉思。雖然馬皇後沒有受過多少教育,但是並不影響她做一個好妻子、賢內助、好皇後。

我有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女兒,這些皇子和公主的教育也大都是由馬皇後操持。有一次,皇子的老師李希顏因小孩頑皮不聽話,一氣之下用筆管戳傷了他的額角。小皇子就哭哭啼啼地跑到我這裏來告狀。

皇帝的兒子也敢隨便動,我一怒之下要去找李希顏算賬。馬皇後見狀,趕忙從旁勸解:“李先生以聖人之道教育訓導我們的孩子,有什麼過錯呢?製錦的人受剪刀之傷,可以責怪他的師傅嗎?”我一聽也有道理,不但沒有懲處李希顏,反而提升他做了左春坊右讚善。

身為母親,馬皇後在子女的教育問題上也是寬嚴有度,比我有耐心和方法。尤其是在太子的教育問題上,馬皇後更是煞費苦心。她經常將太子朱標召喚到近前,讓他對待自己的兄弟要友愛,對待官員和百姓要仁慈,以便將來接班後做一個開明的君主,守好朱家的天下。

每每此時,我總是嫌她過於嘮叨。這些話語,太子的老師會每天念上百十遍,她就不用再來操這份心了。可她還是樂此不疲,認為太子師固然重要,可身為父母教育孩子是應盡的職責。

幼子朱植天生有幾分放蕩不羈,長大後被我調整到開封做周王。馬皇後對這個孩子極不放心,臨行時,她派江貴妃隨往監督。並將自己身上的紕衣脫下來交給江貴妃,還賜其木杖一杆,再三叮囑,如果朱植犯了過錯,就令他披紕衣受杖責。如敢違抗,馬上派人告訴皇後。或許是馬皇後的這句話起到了震懾作用,後來聽朱植身邊人報知,朱植每次犯錯或野性難馴時,隻要見到馬皇後的紕衣,便會馬上收心斂性。

我和皇後性格互補,一陽一陰,相輔相成;以柔輔暴,以寬濟嚴。平民出身的她,和我一樣深諳民間疾苦。盡管身處後宮,影響力與我不能同日而語,但她以女性的細致和溫柔彌補了我在施政上的許多不足之處。

有人說我在開國之後殺的人太多,可他們不知道,如果沒有馬皇後從中勸諫,被我處死的官員有可能會更多。她經常在我麵前進言:“法屢更必弊,法弊則奸生;民數擾必困,民困則亂生。”雖然這些執政良言,我也都知曉,但是通過皇後之口說出來,那種感覺是不一樣的,也讓我對她刮目相看。家中有良妻,就好像國家有良相,我明白這個道理。

她勸我:“常聽說夫婦相保容易,君臣相保就難了。陛下不忘和我貧賤時相守的日子,也希望不要忘記和大臣們在戰時共同度過的艱難歲月,做到有始有終,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