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允炆六歲的時候,他的同父異母的哥哥朱雄英死了;他十五歲時,他的父親朱標也跟著離開人世。
朱允炆的個人起點並不算高,除了自己的母親地位低以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的外在形象離帝王的要求有著很大的出入。
朱允炆的外形缺陷看上去非常明顯,想遮掩都不容易。他剛生下來的時候,頭頂骨歪得很厲害,整個頭型看上去像個彎彎的月亮。我看到自己的孫子長成這副模樣也是非常不滿意的,我一邊輕輕地撫摸著朱允炆的頭,一邊喚其為我皇家的“半邊月亮”。誰也不會料到,這“半邊月亮”最後也會慢慢升起來。
年輕的時候,我不相信天命隻係於一人,我起兵就是為了證明這一點。可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我越來越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自從朱允炆成為太子,我的內心充滿了糾結。這個比他父親朱標還略顯文弱的太子讓我始終放心不下,我總擔心這個少了半拉子腦袋的太子將來有一天會不得善終。如果真有那麼一天,我一手打造的江山又將命歸何處?
2.內有朝廷,外有親王
從大明王朝建立的那天起,為了讓朱家江山能夠穩如磐石,傳之千秋萬世,我的精神一直處於緊繃滿弦的狀態。這時候,我在朝臣們的一片反對聲中,分封諸王。
我實行分封是為了鞏固皇權,是想讓藩王的勢力遠離帝國的心髒地帶。因此分封諸王的就藩地點,基本上都是以北方邊境為重心,長江以南很少。
這一點與曆朝曆代是有所區別的,在此之前的分封藩地基本上都是圍繞著交通要衝、軍事要地或者經濟中心來大做文章。如此分封帶來了諸多弊端:許多地區經濟中心被各路藩王占有,直接削弱了帝國中央的經濟實力。同時許多軍事要地被藩王們占有,一旦藩王與中央政府鬧翻臉,就很容易出現藩王割據的亂世。如果將帝國的核心地區封給藩王,一旦禍起蕭牆,往往一發而不可收。西晉的“八王之亂”正是禍起於此,最終導致了帝國的滅亡。
前車之鑒擺在那裏,我完全可以參照著來。在大明帝國的心髒地區——應天不實行分封,要封就把諸王封得遠一點。我以北方邊境軍事防務為中心,沿著長城一線布防分封。
一方麵可以將這些藩王支得遠遠的,另一方麵又可以讓這些諸子藩王保衛邊疆,輔佐中央皇室。當時分封到長江以南地區的藩王很少。洪武三年(1370),我第一次大封諸子藩王時,五皇子朱橚曾被封為吳王,但因為年紀尚小並沒有迅速就藩。洪武七年,有官員建議將他安置於杭州一帶。我沒有同意,理由很簡單——“錢塘財賦地,不可”。
我分封的諸藩王絕大多數是自己的兒子,屬於直係血親。這和前朝的分封有所區別,有的王朝在分封時,會將皇族裏隔了好幾代的皇親國戚也列入分封的重點對象。當然我大封親生骨肉的目的,是讓他們保衛邊疆,輔助皇室,看守好我朱家的這份“家天下”。
我將諸子藩王的政治地位定得很高,隻有皇帝與皇太子才能製約藩王。這既可體現出我朱家血統的高貴,又能夠維護皇帝的最高權威。
我曾經掙紮於社會的最底層,吃過苦中苦,便不再希望自己的子孫遭同樣的罪。我對諸子藩王的後代都作了製度上的規定,予以實實在在的特殊待遇。比如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一年俸祿上萬石,府置官屬;身邊的護衛隊少者三千人,多者達萬人;衣食住行,親王們隻比皇帝差一等,公侯大臣見了這些親王也要行跪拜之禮。
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則授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則授塗金銀冊銀寶,封為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視二品。諸子授鎮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
盡管我給諸子藩王的待遇極高,但有一件東西始終不願意給他們,那就是政治權力。
我不讓藩王們插手地方政務,所有的地方事務治理權都歸朝廷任命的中央與地方各級官員所有。我這麼做,有自己的考慮。那就是限製諸子藩王的權力,防止他們做大做強,威脅到中央權力。否則的話,真就有可能出現骨肉相殘的血腥一幕。
我實行分封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讓諸子藩王成為獨當一麵的軍事中堅力量,以此來拱衛中央皇室。洪武五年(1372),我下令成立“親王護衛指揮司”,規定藩王一年享有俸祿上萬石,府置官屬。身邊的護衛隊少者三千人,多者達萬人。
第二年,我又進一步擴大諸子藩王擁有的軍事權力,規定諸子藩王擁有藩國內護衛軍的軍事權,在緊急情況下可以調集藩國所在地的軍隊。這樣一來,地方藩王的軍事權力得到迅速擴張。
我剛剛登基的時候,東北、西北、雲南、四川等地區還沒有完全平定,徐達帶著能征慣戰的武將連年征戰,到了統一大業基本告一段落時,皇室諸王大部分都長大成人。此時,有統兵大權的不再是那些異姓將領,而是諸王,將兵權交給我朱家子弟。這也是我在誅殺藍玉、傅友德等武將時,他們隻能束手就擒,手裏無兵無卒,想要與我對抗也不可能的原因。
我對這種分封安排還是非常滿意的,認為內有朝廷,外有親王,大明江山必能穩如磐石。
雖然我認為這是自己執政路上的得意之作,但也有人會潑冷水。洪武九年(1376),我下詔廣求直言,本意是要通過官員們直言進諫來限製中書省的權力,卻沒料到被平遙訓導葉伯巨的一篇奏章攪得興致全無。他說:“陛下,您對諸王的分封太過奢侈,秦、晉、燕等封國城郭宮室的規模不亞於應天府,他們手中又握有重兵。臣怕數代之後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麵,到時候再削地奪權,恐怕會釀成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