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非一般的精明(3 / 3)

什麼大禍?葉伯巨的言下之意無非是像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那樣的局麵。這種由此及彼的推斷,讓我大為震怒。一個狂妄之徒竟敢離間我朱明皇族的骨肉之情!葉伯巨很快被抓到京師,沒多久就死在獄中。

大明王朝在我的精心布局之下,形成了“打架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理想格局。我希望的和諧畫麵,是朱家的子孫都能夠捍衛大明皇室,看家護院,將自己的不朽功業傳至千秋萬代。

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標病重,此時的朱允炆年僅十五歲。生於帝王之家的朱允炆還是比那些同齡的孩子要早熟,他承擔了長子的本分,守候在病榻前精心護理病中的朱標。

朱標死後,朱允炆表現得哀慟不已,數日內滴水不進。這一切被同樣沉浸於悲痛之中的我看在眼裏,我是既欣喜又心疼。欣喜的是,我朱元璋能夠有這樣一個重情重孝的子孫,是我家族之幸,更是國之大幸。一個人不愛父母,又何談愛天下子民?

我實在不忍心看到皇孫朱允炆過於悲傷,勸慰他道:“你對你父親薨世的悲痛之心,是符合先儒所規定的禮儀的,你也的確是一個純孝的孩子,但你就不能為我這個老人考慮考慮嗎?”

聽了我的話,朱允炆這才從哀痛之中緩過神來。他又向我提出了自己要為父親朱標服喪三年的想法。雖然這個想法遭到了我的斷然否決,但是在太子朱標去世後的三年時間裏,朱允炆還是堅持做到“三不”:不飲酒吃肉,不聞樂觀舞,不親近女色。

朱允炆完全是按照儒家製定的那一套禮法在行事,以彰顯孝子之道。有人看不下去,勸朱允炆適可而止,做到心中有孝即可,但朱允炆的回答是:“喪服可以按照禮俗的規矩到時候就脫下,但父子親情卻讓我難以自拔。”

朱標死後,朱允炆主動地將三個弟弟接到東宮,親自撫養他們,白天跟他們一塊兒吃飯,晚上跟他們一塊兒睡覺,無微不至地照顧著他們的起居生活。有一天,我沒有事先打招呼便到東宮去看朱允炆,發現四兄弟全在朱允炆的寢宮裏。我隨口說了一句:“兄弟相懷本一身。”朱允炆對答道:“祖孫繼世宜同德。”我見到此情此景,老懷寬慰,於是大大地誇獎了朱允炆一番。

洪武二十五年(1392)九月,經過近半年的猶豫和反複斟酌後,我終於拿定主意,立皇太孫朱允炆為大明的皇位繼承人。冊立大典定在九月十三日,這一天與往常並無二致。大臣們午夜便起床,穿越大半個京城來到午門。

淩晨四更,大臣在午門外等候。當午門城樓上的鼓敲響時,大臣們已排好隊伍;等到下一時刻的鍾聲響起,宮門徐徐開啟。文武百官魚貫而入,穿過金水橋在廣場整隊。官員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穩重的都會被負責糾察的禦史逐一記錄下來,聽候處理。

通常情況下,我會在太和門或者太和殿等著他們,百官行一跪三叩頭禮。四品以上的官員才有機會和我對話,大臣向我報告政務,我則提出問題或者做出答複。

因為這一天是皇太孫的冊立大典,諸子藩王早早地就來到皇宮,站立在奉天殿的兩側。隻有燕王朱棣姍姍來遲,他故意走到皇太孫朱允炆的身旁,用手重重地拍打朱允炆的後背,滿臉不屑地說:“不意兒乃有今日(小子,沒想到你也會有今天)!”

而這一幕剛好被坐於金鑾殿之上的我看在眼裏,我極為憤怒。我故意大聲責問:“何為撻皇太孫(你怎麼敢當著我的麵打皇太孫)?”這還是在我眼皮子底下,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人世了,不知道他還能將誰放在眼裏。

我的一聲斷喝,嚇得朱棣呆立當場,不知如何應答。這時候,朱允炆趕緊打破沉默,站出來為四皇叔朱棣解圍:“臣叔父愛臣故耳(這是叔叔喜歡我的緣故)!”

我向來對國法家規極其重視,對兒孫的管教從來都是一個“嚴”字當頭。我看出這是朱允炆在幫著叔叔朱棣打圓場,可我必須要為他這個皇太孫立威,於是當殿厲聲斥責朱棣:“你難道不懂禮法與忌諱嗎?來人啊,將此子給我關起來!”就這樣朱棣被我關了幾天禁閉。

我這麼做不光是懲戒朱棣,更是向我的那些皇子皇孫傳遞一個信號:朱允炆是我的皇太孫,未來我大明王朝的掌舵人,你們在他麵前要執禮數。

隨著年歲漸高,我深感自己的脾氣越來越暴躁,有時候到了難以自控的程度,皇宮裏那些服侍我的下人經常會獲罪遭戮。見此境況,朱允炆於心不忍,就主動地承擔起照料我的重任。我要吃藥,朱允炆自己先嚐一嚐;我要如廁,朱允炆親手攙扶;我要吐痰,朱允炆馬上就奉上痰盂……即使是我半夜說夢話,朱允炆也是聞聲即起,並和顏悅色地進前侍候。

他所做的這一切,我看在眼裏,心裏既喜且憂:喜的是朱允炆具備一個仁德之君的品質,我沒有看錯這個孩子;憂的是一個君主太過溫和馴良,有可能會被大臣們欺瞞和主宰,讓自己主持的朝政陷入被動狀態。

或許隨著時間的推移,朱允炆會逐步成長起來,可是時間對我來說意味著,一切皆是未知。既然他的四皇叔朱棣敢當著我朱元璋的麵拿朱允炆不當回事兒,那麼背地裏能夠做出什麼事就更難說了。透過朱棣的那雙眼睛,我能夠讀出他心底澎湃而出的嫉恨。朱棣的存在,讓我如芒在背。

我也明白,不光是朱棣,那些藩王又有幾人願意臣服於我這個溫和的皇孫朱允炆?

這幫藩王擁有強大的軍事權力,如對敵作戰需要,就連駐紮在地方上的朝廷軍隊也要聽從他們的節製和調度。他們手握重兵,誰又會拿朱允炆這個皇太孫當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