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祖先人——A科伊桑人(南部非洲棕種人)和非科伊桑祖先人
最早從祖先人中獨立分化出的是南部非洲的科伊桑人,他們分為科伊人(又名霍屯督人,意為“笨嘴笨舌者”)和桑人(又名布須曼人,意即叢林人)兩支。他們主要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為A,這群最古老的人種身材矮小,成人平均身高僅145~150厘米。科伊桑人的女性有超級巨大的臀部,上麵甚至可以站一個小孩,她們的生殖器官也和其他人種不同,更大更鬆,且從身體上下墜,這使她們生孩子比較容易,不像其他人種那麼痛苦,甚至難產。科伊桑人因為下巴沒完全進化,發音結構和現代人不同,所以不能很好地學習語言,以其古老的發音方式(例如吸氣音)而出名,是和現存各大人種中生理特征差別最大的人種。過去一般把科伊桑人歸為黑色人種,不過他們膚色呈黃褐色,麵部扁平多皺、單眼皮、小眼睛,有點類似黃種人,故又被稱為黑非洲的黃種人。
過去科伊桑人廣泛分布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後來由於來自北部黑人的入侵和驅逐,現存不足20萬,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從納米比亞到莫桑比克不適於農業的沙漠地帶。直到今天,科伊桑人大部分依然過著原始的采集、狩獵生活,社會組織形式是一夫一妻製父係社會部落,赤道南部黑人身上大多混有他們的基因,比如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就是黑人和科伊桑人的混血後代。
二、非科伊桑祖先人——B尼格利羅人(非洲小黑人)和非尼格利羅祖先人
繼科伊桑人後,第二次分化出去的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B是一支更加矮小的尼格利羅人,他們又被稱為俾格米人,俾格米源自希臘語,意思為侏儒,顧名思義,他們成年人平均身高隻有130~140厘米。
尼格利羅人與黑人一樣,有著深色皮膚和濃密的卷發,不過他們身材矮小、頭大腿短、長得精瘦,人人都腆著大肚子、凸起肚臍眼。他們沒有青春期,8歲即發育成熟,可以結婚生子。他們外貌和我們常見的非洲黑人明顯不同,所以也深受黑人歧視,在剛果共和國俾格米人和笨蛋是同義詞。
目前這群非洲小黑人主要生活在非洲中西部的熱帶雨林中,他們稱自己是“森林的兒子”,過著最原始的狩獵采集生活,用樹葉當衣料和蓋房子,實行父係一夫一妻製。從生產力來看,他們甚至還不知道怎樣取得火種,因此保存火種就成了婦女日常的重要工作。由於當地人傳言吃了俾格米人的性器官可以壯陽,導致該種族目前有瀕臨絕種的危險。
三、非尼格利羅祖先人——CF集團和DE亞非黑人(又叫尼格羅—尼格利陀人)
祖先人分化出兩支小矮人後,約7萬年前又進一步分化為CF集團和DE亞非黑人。亞非黑人又叫作尼格羅—尼格利陀人種,是現在非洲尼格羅人種(黑人)和亞洲尼格利陀人種(矮黑人)的共同祖先。
DE亞非黑人在東非分化為兩支,一支留在非洲,形成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E的尼格羅人種,也就是我們常見的高大黑人,在體型上黑人分為赤道北部純黑膚色的蘇丹黑人和赤道南部淺黑膚色的班圖黑人兩大亞種。單眼皮是赤道北部純種中西非黑人的重要特征,中非黑人的單眼皮達到92%,西非黑人的單眼皮概率更是接近100%,比亞洲單眼皮比例最高(93%)的蒙古人還高,是世界單眼皮概率最高的地區。
一、祖先人——A科伊桑人(南部非洲棕種人)和非科伊桑祖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