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黃河與長江流域(1 / 1)

除華北平原外,公元前5800~前5400年黃河中下遊的農業文化還向西擴張到黃河中上遊的渭河流域,出現了以甘肅天水大地灣遺址、陝西華縣老官台遺址為代表的大地灣文化,它們以發現中國最早的彩陶而聞名。

二、長江流域

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另一個源頭,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流經青海、西藏、雲南、四川、重慶,出重慶與湖北間的三峽後才稱長江,也就是長江中下遊地區,是僅次於非洲尼羅河和南美洲亞馬孫河的世界第三長河。黃河給北方地區帶來中國第二大的華北平原,同樣長江也給南方地區帶來中國第三大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

長江被稱為“黃金水道”,無論是發展漁業、灌溉、航運,都有著黃河不能比擬的優勢。同時長江形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天險,所謂“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南北”,從三國的赤壁之戰,到之後南北對立政權都倚仗長江天險。中國古代更多以長江劃分中國南北方,而不像今日以秦嶺—淮河劃分。中國文明得以延續至今,長江也起了相當大的保護作用,長江是中華民族繼長城之後的第二道防線,也是最後一道防線,基本北方政權一過長江,南方政權就很快滅亡。

長江中遊地區是世界最早的稻作文化發源地,在湖南道縣玉蟾岩蛤蟆洞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半栽培稻後,在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稻穀及夾炭陶器,並發現有木骨泥牆的地麵建築。在約公元前6500年,彭頭山文化發展出中國最早有圍牆的環壕聚落——八十壋遺址。該遺址三麵有牆,外有寬2~3.5米、深近2米的壕溝環繞,圍牆采用未加工的生土堆築而成,所謂生土堆築就是堆積在一起的土坡,土圍從壕溝溝底距牆頂有3米多,底寬約5米,頂寬約2米。從溝、牆設施構造來看,這種矮牆除了用於防人和野獸外,更重要的作用是用來排澇防洪。從麵積上看,八十壋遺址土城麵積還不到8000平方米,和一個足球場差不多大,遠不及西亞耶利哥古城的4.8萬平方米,所以一般不把八十壋作為中國城市的起點。

約公元前6000年,稻作文化從長江中遊擴張到長江下遊地區,在浙江蕭山出現跨湖橋遺址,除了稻作和製陶外,跨湖橋也實現了兩大突破,一是出土了我國最早塗了生漆的漆弓,這也是我國最早的生漆製品;二是發現了7500年前中國最早的獨木舟,號稱“中華第一舟”。從發展程度上看,新石器時期長江流域並不輸給黃河流域,同為重要的農業中心。

除華北平原外,公元前5800~前5400年黃河中下遊的農業文化還向西擴張到黃河中上遊的渭河流域,出現了以甘肅天水大地灣遺址、陝西華縣老官台遺址為代表的大地灣文化,它們以發現中國最早的彩陶而聞名。

二、長江流域

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另一個源頭,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流經青海、西藏、雲南、四川、重慶,出重慶與湖北間的三峽後才稱長江,也就是長江中下遊地區,是僅次於非洲尼羅河和南美洲亞馬孫河的世界第三長河。黃河給北方地區帶來中國第二大的華北平原,同樣長江也給南方地區帶來中國第三大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

長江被稱為“黃金水道”,無論是發展漁業、灌溉、航運,都有著黃河不能比擬的優勢。同時長江形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天險,所謂“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南北”,從三國的赤壁之戰,到之後南北對立政權都倚仗長江天險。中國古代更多以長江劃分中國南北方,而不像今日以秦嶺—淮河劃分。中國文明得以延續至今,長江也起了相當大的保護作用,長江是中華民族繼長城之後的第二道防線,也是最後一道防線,基本北方政權一過長江,南方政權就很快滅亡。

長江中遊地區是世界最早的稻作文化發源地,在湖南道縣玉蟾岩蛤蟆洞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半栽培稻後,在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稻穀及夾炭陶器,並發現有木骨泥牆的地麵建築。在約公元前6500年,彭頭山文化發展出中國最早有圍牆的環壕聚落——八十壋遺址。該遺址三麵有牆,外有寬2~3.5米、深近2米的壕溝環繞,圍牆采用未加工的生土堆築而成,所謂生土堆築就是堆積在一起的土坡,土圍從壕溝溝底距牆頂有3米多,底寬約5米,頂寬約2米。從溝、牆設施構造來看,這種矮牆除了用於防人和野獸外,更重要的作用是用來排澇防洪。從麵積上看,八十壋遺址土城麵積還不到8000平方米,和一個足球場差不多大,遠不及西亞耶利哥古城的4.8萬平方米,所以一般不把八十壋作為中國城市的起點。

約公元前6000年,稻作文化從長江中遊擴張到長江下遊地區,在浙江蕭山出現跨湖橋遺址,除了稻作和製陶外,跨湖橋也實現了兩大突破,一是出土了我國最早塗了生漆的漆弓,這也是我國最早的生漆製品;二是發現了7500年前中國最早的獨木舟,號稱“中華第一舟”。從發展程度上看,新石器時期長江流域並不輸給黃河流域,同為重要的農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