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印度河流域

印度河雖然有印度兩字,但這個河流現在大部分不屬於印度,而屬於印度西北鄰國巴基斯坦,這是因為印度河並非因印度得名,反而是印度這個叫法源自印度河。古印度雅利安人最早用“婆羅多的土地”(婆羅多是印度傳說中的一位國王)來稱呼他們居住的地方,印度河的稱呼則源自雅利安人梵文“Sindhu”(發音“信度”或其變音“興都”,中國古代譯作“身毒”),意即河流。後來希臘人將印度河“Sindhu”按希臘語音譯為“India”(印度),並用來稱呼印度河流域及其以東地區,“India”因此成為歐洲對印度的叫法,後來印度被英國殖民,“India”成為印度最普遍的稱呼,不過今日印度憲法依然使用兩個國名,一個是“India”(印度),另一個是“Bharat”(婆羅多)。

印度河發源於西藏高原,流經喜馬拉雅山與喀喇昆侖山兩山脈之間,河流衝積成的印度河平原是世界第八大平原。印度河流域和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一樣大部分是亞熱帶幹旱氣候,炎熱少雨、萬裏狂沙,而印度河也和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一樣滋潤著貧瘠幹旱的大地。印度河一年一度的泛濫給兩岸的農作物帶來了充足的水和肥沃的土壤。在古代,印度河是南亞文明的發源地,今日依舊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農業灌溉和生活水源,河流兩岸居住著巴基斯坦80%的人口。

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和最早的農業中心新月沃地隔著伊朗高原,在約公元前7000年,位於巴基斯坦和伊朗高原的邊界俾路支斯坦最先出現新石器時代農業社會。從地理和文化麵貌上看,俾路支斯坦新石器文化明顯是受鄰近的西亞伊朗的新石器文化影響而產生的。俾路支斯坦的主體俾路支高原本屬伊朗高原的一部分,連現代俾路支人也是東伊朗人的一支,其最早農牧作物也都來自西亞。曆史上伊朗高原和印度河流域聯係十分緊密,伊朗的勢力也曾經多次統治過印度河流域,如今巴基斯坦就跟著西亞信仰伊斯蘭教;印度河流域強盛時期往往向西擴張到伊朗高原,就是今天巴基斯坦也占領著伊朗高原東南的部分俾路支高原。俾路支斯坦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印度河流域就受到來自東伊朗的影響,伊朗西部山脈和新月沃地同為最早農牧業革命中心,伊朗高原和印度河流域的關係,好比黎凡特、小亞細亞高原和兩河流域的關係。由於幹旱導致部分伊朗高原居民向東遷移到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早期最重要的遺址梅爾枷赫(Mehrgarh)就坐落在連接伊朗高原與印度河平原的交通要道上。

梅爾枷赫遺址的人口在公元前6000年就達到1000人。公元前5500~前4800年梅爾枷赫進入二期有陶新石器時代,開始出現陶器和陶窯,梅爾枷赫居民開始了最早的棉花種植,培育出亞洲棉。亞洲棉屬於粗絨棉,雖然現今除了印度之外已經很少種植亞洲棉,但在美洲棉引進之前,亞洲棉與亞麻同為歐亞大陸最重要的布料,在中國元朝時期亞洲棉已經替代麻成為主要衣料。除棉花外,梅爾枷赫人還成功將當地俾路支山地牛——瘤牛——馴化為家畜,瘤牛因肩背上長有巨大的肉瘤而得名,在今日印度和巴基斯坦普遍飼養。除瘤牛外,印度河流域的人們還馴養了水牛墾田。印度水牛屬於河水牛,和中國、東南亞的沼澤水牛屬於不同品種,這水牛和黃牛雖然外貌有點像,但是不同“屬”,不能雜交。不像黃牛在印度的神聖地位,水牛在印度教文化中代表邪惡,用於祭祀女神,不吃黃牛肉的印度卻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牛肉出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