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希望在哪裏(2 / 2)

首先,我引導畢勝先算了一筆賬:“高一時讓你感到成功的一次考試540名,當時全年級多少人?這次讓你感到很糟糕的考試420名,現在全年級理班多少人?”

“高一的時候全年級750人,現在全年級理班630人。”

“把這次你感覺很糟糕的一次考試,和你感覺那次很成功地的考試比一比,想想看有什麼新發現?”

畢勝沉思片刻:“這兩次差不多,我後麵都是還有200多人,總的看我沒有退步。”畢勝第一次抬起了頭,“就算沒有退步,可您知道我付出了多少努力?怎麼還是沒有進步,沒有效果呢?”

“怎麼沒有效果?”我頓了頓說,“你知道逆水行舟嗎?”

“知道,逆水行舟,意思是說不進則退。”

“對呀!而你名次雖然沒有前進,卻也沒有後退,這說明什麼?”

畢勝的眼睛有了亮光:“說明我的努力是有效果的。”

“不僅如此,如果調整心態,效果還會更好……”

畢勝眼睛更亮了:“調整心態?怎樣調整心態?”

“說起來非常簡單,就是調整思維方式,把‘我必須怎樣’換成‘我爭取怎樣’。比如,把‘我必須考一個好大學’,換成‘我爭取考一個好大學’,把‘我必須前進幾十名’,換成‘我爭取前進幾十名’……”

“我從來沒有這樣想過,我總是想‘必須怎樣’……”

“所以,調整思維方式做起來又非常困難。你已經習慣了‘必須’的思維方式,你已經習慣了‘畢勝’。對了,說說你這個名字,可以嗎?”

“這個名字是爸爸給我起的,後來,我長大的,越來越知道爸爸對我的期望,我也越來越這樣要求自己,凡事總是求必勝,要求自己必須成功。所以,我從來都是‘必須要怎樣……’。”

我笑了:“這,正是導致你出現心理困擾的關鍵所在。”

畢勝深有所悟,一個勁兒地點頭:“您的意思是說,如果我不再凡事總是‘必須’,也就沒有了那麼大壓力,學習效率還會更好?”

“是的。所以得從現在起開始扔掉極端化的思維方式。這樣會讓你重新看待生活,重新看待學習,重新看到希望的陽光。”我肯定了他的領悟,“你知道,肥皂泡不能想吹多大就吹多大。所以,我們的人生不是吹肥皂泡。你說肥皂泡破滅了,這並不可怕,因為我們找到了現實的希望。”

與教師探討

從心理診斷角度說,困擾畢勝的是思維方式出了偏差,這種思維方式叫做“偏執性期望”。所謂偏執性期望,就是偏激固執地看待自己,強迫自己必須如何如何的自我期望和思維定向。比如,我必須成功,我必須做一個有價值的人,等等。凡事總是“必須”,而且不斷放大這種“必須”,這無異於給自己身上背負一塊不斷變大的石頭,更容易讓自己感到很累,更容易讓“必須”成為泡影。

就學生的學習來說,“必須”拿個好成績,“必須”考個好大學,這樣的思維過分強化了學習動機。過強的學習動機恰恰會降低學習效率。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學習動機不強,學習效率當然不高,學習動機過強,學習效率也不高,隻有中等強度的動機效率最高。這種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關係,正好是一個倒“U”的曲線。

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指導學生破除偏執性期望,引導學生學會努力將“必須”轉變為“希望”,比如,我希望成功,我希望拿好成績,等等。這樣的思維就有了彈性,就少一些壓力,反而會多一些成功。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