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助力(2 / 2)

男孩終於抬起了胸膛,握緊了拳頭,告辭的時候輕聲卻有力地說:“請您相信,我會把握好自己的!”後來的消息證實,男孩的學業步步攀高,人生正在走向成功。

與教師探討

我們應該指導學生,把自卑作為人生的一位特殊朋友。

1870年,維也納一個商人家裏出生了一個男孩。不幸的是這個男孩自小駝背,行動不便。男孩慢慢長大了,看到哥哥健康活潑,他感到自慚形穢,心裏每天除了自卑,還是自卑。在漫長的年少時節,唯一長期伴隨他的就是自卑感。然而,令人驚訝的是,正是這種伴隨他的自卑感,促使他在成年後經過努力研究,成為了不起的心理學家,最終確立了他的“個體心理學”,而對自卑感的研究成果成了他的理論中最有影響的一個方麵。他用自己的生命曆程,證實了自卑感對人生的積極作用。他的切身感悟是:自卑,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也能使人發奮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這個人就是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

在阿德勒看來,人有自卑感是完全正常的,正是它的存在才促使人尋求補償。由於補償作用,自卑感成了人格發展的動力,成了人生的助力。與自卑感相關聯的是優越感。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優越。追求優越是求得自身完美所做的一種努力,是人的活動背後的一種動力力量。任何人都有追求優越的傾向。自卑感作為動力是從後麵推動人,追求優越是從前麵引導人。在這種一推一拉的過程中,人格得以日趨完善和發展。如此說來,正是自卑感完善了我們的人生。

然而,並非任何時候自卑感都給人帶來這樣的幸運。生活中確實有人在自卑感的漩渦中越陷越深。這是因為他們采取了錯誤的心理策略,而逐漸形成了強烈的自卑情結。自卑情結的存在意味著一個惡性循環的出現:一個自卑的人想努力擺脫自卑,但他所采用的方式的失誤卻隻能使他的努力失敗,從而加重自己的自卑。於是一個循環又出現了,並不斷重複下去。結果是,在擺脫自卑中形成了自卑情結,在尋求補償中形成了過度補償,在追求優越中形成了優越情結。那些自我期望過高的人,就是誤入了這樣的心理怪圈中。

如果學生陷入了這樣的心理怪圈,我們應該教給學生如下的心理策略。

第一,指導學生正確地評價自我。所謂自知之明,是不僅能如實地看到自己的短處,也能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長處。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別人之處,而看不到自己的如人之處和過人之處。即使確實遭遇了失敗,也要學會正確歸因。不能因一次失敗,就認為自己能力不行。失敗的原因很可能是多方麵的,不一定是能力不足造成的。自我評價,實際上是人對自我的一種暗示。消極的自我暗示導致消極的行為,而積極的暗示則帶來積極的行動。所以,任何時候都應該通過正確地自我評價,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從而導致積極的行動,擺脫自卑。

第二,指導學生正確地表現自我。為了擺脫自卑心理,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把握較大的事情。這些事情即使很“小”,也不要放棄爭取成功的機會。任何成功都能增強自己的自信,任何大的成功都蘊積於小的成功之中。就是說,要通過在小的成功中表現自己,確立自信心,循序漸進地克服自卑心理。最重要的是,把遠大的理想與眼前的目標結合起來,在表現自己時,不要期望過高,不要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要步步為營,逐步地鍛煉自己的能力,逐步地用自信心取代自卑感。

第三,指導學生正確地補償自我。自卑感引發的補償作用可能是積極的,比如,一個相貌或經濟條件不好的學生會越發地努力學習。但也有消極的補償形式,比如有的學生會用打架鬥毆來彌補學習上的弱勢。可取的積極補償有兩種方式:一是以勤補拙。古希臘名人狄摩西尼原有口吃毛病。為此,他口含石子對著大海練習演講,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而成為一位偉大的演說家。正所謂“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二是揚長避短。比如失明者通過發展聽覺或觸覺來進行彌補,或者一個體弱的人轉向思想領域,都屬於後這種補償方式。人的心理也同樣具有補償能力。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古今中外,不少成功者的優秀品質和輝煌成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積極補償的結果。可見,麵對缺陷和不足,隻要采取積極的補償方式,就會真正擺脫自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