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的時候,一個男孩給我寫了信,說很喜歡我。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早戀不好,早戀有害,我不敢回信。不知怎的,從此我就像變成了“神經病”,整天胡思亂想,一幅無精打采的樣子。我又想起了這件事,我覺得缺少了一份“純潔”,再也找不回的“純潔”,眼前時而浮現出當年那種情景。在我的記憶中他似乎沒有碰過我,但隨著時間的變化,我心裏又感覺好像當時他與我接觸了。我就越想越怕,怕自己懷孕。於是,自己偷偷跑到醫院去檢查。大夫說沒事,就是接觸過也沒事,因為我還小。後來我仍然不放心。又找過幾次大夫,都這樣說。後來我又告訴了我的同齡朋友,朋友也說沒事,不要去想。我不相信他們,認為他們怕我接受不了事實,在騙我。後來實在堅持不住了,終於告訴了媽媽。媽媽似乎不很在意,不知是不是裝給我看的。媽媽隻說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並答應我不去找那個人,也答應我不告訴爸爸。最後我也找過班主任老師,雖然老師看出我有很重的心事,但是可能由於我沒有說透,最後老師也是一句“沒事的”,就過去了。我真的沒事嗎?我還是不相信他們任何一個人,我覺得所有的人都在騙我,我總是想:如果真的沒事,那麼以後就可以快快樂樂了;如果有事他們都不說,生活就沒了希望……
馬老師,我將這件事從頭到尾詳詳細細地告訴了您,您也許能找出我的問題的本質原因。我想做一個“快樂天使”,我相信您,您一定要幫助我!……
果然,菲菲的強迫症源於早期性經曆的精神創傷。這一童年性經曆後來似乎忘記了,其實是藏進了潛意識之中。到了青春期,性意識的覺醒使她陷入了一個難以調和的緊張衝突之中:一麵有與男孩交往的感情需要,一麵擔心自己的不“純潔”而不敢與男孩交往。一麵是想,一麵是怕,就是這樣的強烈的內心衝突和壓力,導致了強迫症的發生。
那麼,菲菲的強迫行為和強迫意念和早年的精神創傷有怎樣聯係的呢?
當人在生活的某一方麵遇到困擾或壓力的時候,內心的衝突形成難以化解的心結,往往會轉化成某種強迫性觀念或行為,表現為與問題似乎不相幹的一些症狀上來。這在心理學上叫作置換作用,是一種心理防衛機製。比如,夫妻的關係障礙根源本來是性生活的不和諧,人們卻往往不知不覺中運用置換作用,使夫妻關係障礙表現為有關過日子的金錢方麵的強迫性爭吵。盡管雙方都意識到不要再為錢爭吵了,但就是身不由己地爭吵。而有些男孩女孩也往往把來自性困擾的內心衝突,置換為某種強迫性觀念和行為。菲菲就是運用了這樣的置換作用。
菲菲的心中有一種強烈的“自己不再是純潔的女孩”的“不潔感”,她非常想消除童年的陰影,消除內心的“不潔感”,於是在潛意識的作用下,她就身不由己地去撿拾清掃玻璃磚頭了,扮演了義務清潔工的角色,從而來抵消對“不潔感”的恐懼,進行心理自我防衛,維護心理平衡。就是說,她的撿拾玻璃磚頭的行為,是一種潛意識中的應付“不潔”恐懼的替代性或象征性行為。人的心理就是如此,引起焦慮的對象和消除焦慮的方法,常常這樣地在潛意識裏置換之後,以替代的或象征的方式表現出來,讓人難以發現問題的本來麵貌。至於她第一次來訪談到的爺爺的事,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歸因來尋求解脫又免於尷尬,再加上兩個角色具有相似性,於是,潛意識裏出現了角色替代。這叫作遮蓋性回憶。但她現在知道了,遮蓋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從心理學上說,這一切主要是對童年創傷事件的認識停留在幼稚階段,是幼稚化的思維方式造成的。許多心理障礙的形成,常常源於不能以成人的思維方式來認知自己早期經曆的事件。現在,矯治菲菲強迫症狀的關鍵,是通過認知領悟使她破除幼稚性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化解性困擾,以純潔女孩的心態來接納自己。於是,我們在電話裏就上麵的意思進行了溝通。鑒於她的問題還是當麵谘詢效果更好,我們再一次約定了來訪。
心理對策:重新找到了內心的純潔
菲菲的如約來訪,表明了她自救的意識和行動。這一次會話,主要通過認知領悟來幫助菲菲破除幼稚化思維,重建純潔女孩的自信。我們就什麼是純潔女孩談了好多,最後我說:請你回答一個問題——有人嚇唬說:“再不聽話,牆角會跑出一個大黑熊吃了你!”你說,這樣的話可以嚇唬誰?誰才怕這樣的話?
她說:“這我肯定能答滿分——怕被牆角跑出的大黑熊吃掉的,當然隻能是不懂事的娃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