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資“理想化”。投資人對具體環境不作分析,對自己所能控製的因素不作考察,依據過去的經驗或是他人的介紹就采取行動,要麼“守株待兔”,要麼“緣木求魚”,一旦環境變化,則猝不及防,這些都是投資“理想化”的表現。
任何一項投資行動都要經曆“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個階段。博學,就是要廣泛地收集信息;審問,就是對所能控製的因素進行自我提問;慎思,就是審慎地思考,這是自我提問的基礎,就是指與行家進行激烈的辨析;明辨,是指選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合適的投資項目;篤行,即指具體實施項目,果敢堅毅、充滿信心地去投資,而不是憑想象采取行動。
2.投資回報過分“現實化”。許多擁有了一定“閑錢”的人經受不起風險,非常注重現實的回報。殊不知越急越賺不了錢,往往是越要求“立竿見影”的收益,風險越高。
投資不能過分“現實”,過分“現實”則心態浮躁,心態浮躁則“動作變形”,“動作變形”則風險增加。很多人“炒”股票,虧本之後,又去開賓館,“宰客”之後生意難做,又去倒賣鋼材。采取此種操作,失敗的可能性極大。
一個精明的投資者,必先了解每種投資項目的風險大小,以及它的價格在市場上的趨勢。像黃金、古董一類較穩健的投資項目,價格呈穩定性,而股票、外彙則價格起落較大,極易受市場變動的影響,因此極依賴投資者的眼光。
許多上了年紀的人士,較喜歡投資地產,這不僅因他們積累了一筆較大的資金。更重要的是,他們不願承擔較大的風險。假如你不想冒險,就不要進行炒股或期貨的活動。
黃金、古董等投資項目需要一段時間後才可以倍數增值。假如你隻打算作短線的投資,比方說要在兩三個月內得到回報,願意冒險的話,便可考慮外彙買賣。
總的來說,選擇投資項目,要根據自己的風險、資金承受能力以及自己的特長專長,而不能盲目行事,隨心所欲。對於希望理財致富者來說,首先要製定基本的投資目標。未設定投資目標前即作投資決定,是非常危險的。在你尚未徹底了解你的投資目標前,便無法作一致的投資決定。許多投資者僅根據一些相當薄弱的理由,就作了投資決定。這樣,所承受的風險可能是相當高的。基本投資目標,應該是在定下的理想及投資環境限製下,妥善地動用投資基金,以賺取最大可能的回報率。這並不表示報酬率是從事投資選擇時唯一的考慮因素,但最後你還是會優先考慮回報率較高的投資,因為你將會發現,即使是1%的差距,也會影響你累積財富的多寡。
3.投資“隨意化”。投資是非常嚴肅的事情,但有的人卻較為隨意,一會兒炒郵票,一會兒在炒地產、炒股票的同時又在開“川菜館”,還自稱是投資多元化。這豈是投資多元化,純粹是浪費資金。須知“條條蛇都咬人”,上述任何一項,即使窮盡畢生的精力,也不可能達到精通。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現金本來就寶貴,隨意化的投資隻能分散實力與注意力,失敗是必然的。
總的來說,在投資理財時,我們既要考慮報酬,又要考慮風險。害怕風險就放棄報酬,我們則有可能因此而錯失良機;隻考慮報酬而忽視風險,我們則有可能因為盲目投資而血本無歸,盡量追求高報酬,又極力避免高風險,這是我們理財最基本的原則。成功的理財者往往是能恰到好處地處理報酬與風險平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