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先做朋友,然後再談生意
香港曾憲梓創業之初,曾有一次背著領帶到一家外國商人的服裝店推銷。服裝店老板看他穿著樸素,又操一口濃重的客家話,毫不客氣地讓曾憲梓馬上離開。曾憲梓碰了一鼻子灰,隻好不快地走了。
曾憲梓回家後,認真反思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他穿著筆挺的西服,又來到了那家服裝店,恭恭敬敬地對老板說:“昨天冒犯了您,很對不起,今天能不能賞光吃早茶?”服裝店老板看了看這位衣著講究、說話禮貌的年輕人,頓生好感,欣然答應。兩人邊喝茶,邊聊天,越談越投機。喝完茶後,老板問他:“領帶呢?”曾憲梓坦誠地回答:“今天是專門來登門道歉的,不談生意。”
那位老板被他的真誠所打動,敵對情緒頓時煙消雲散,敬佩之心油然而生,隨即誠懇地說:“明天你把領帶拿來,我給你銷。”從此以後,這家服裝店老板和曾憲梓成了好朋友,兩人真誠合作,促進了金利來事業的發展。
這種先做朋友後談事的行事方式,在各行各業通用。人們總是對陌生人保持一定的警惕,若把你們之間的距離拉近些,他就不好意思直接拒你於千裏之外。在良好的會談氣氛中,打消了人們固有的隔閡與顧慮,餘下的事,則水到渠成。
匈牙利的米爾沙特是一位著名作家,但是就像其他許多偉大的作家一樣,米爾沙特在成名之前,去出版社送稿件,常常被編輯不耐煩地推出來,他們對他的稿子甚至連看都沒看,就當成垃圾丟到垃圾箱裏。後來,他再去出版社,不再主動提出自己寫的稿件,而是主動找編輯們談話,並且專門找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比如提起他們剛剛出版的某本書,而且談論其中的某些內容,這樣許多原本對他置之不理的編輯甚至會放下手中的工作,圍過來七嘴八舌地發表關於那本書的看法。米爾沙特在一旁靜心聆聽,並且不時地表示自己的讚成,或者把問題引導到某一位流行的作家身上,從而提起了編輯們的興趣,米爾沙特漸漸成了他們聊天不可缺少的對象。等到米爾沙特再拿出自己的稿件時,受到的再也不是冰冷的漠視了。
戴爾·卡耐基說過:“一個人的成功隻有15%是依靠專業技術,而85%是依靠人際交往、有效說話等軟科學本領。”優勝者和失敗者的區別在哪裏?在於認識朋友的多寡與質量。會做人,別人喜歡你,願意與你合作,才容易成事。
窮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某某有關係,而我沒有。孰不知,關係通常是自己創造的。
全國生產麵粉的2/3專利權交給了他,他很快就建起了兩座規模龐大的現代化麵粉加工廠。1975年林紹良投資1億美元建設狄斯丁水泥廠,這是印尼數一數二的大企業,其資產值已達25億美元。同時,他還買了大麵積的地皮,向房地產業發展。現在該集團成為印尼華人實力最雄厚的五大財團之一。
人際關係是商人最重要的一項資產,在他的交際網絡中,涉及的麵越廣,有分量的人物越多,要做的事業就越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