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裏有高分低分之分,但校門外沒有,校門外總是把校門裏的一切打亂重整。孩子長大了就是要做事做人,服務於他人,造福於社會。前幾年,有教師以"掙大錢娶美女"誘導孩子勤奮刻苦學習,引起了全國範圍內的大討論,在教育界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以"掙大錢娶美女"作為奮鬥目標教育孩子,這些孩子長大了會成為社會的危險品。從劉海洋到馬加爵,再到高層知識分子犯罪率日漸升高的趨勢,實際上,導致這些人犯罪的真正原因是他們人生裏缺少了做人這一課。
學會了做人,有了人格(做人的資格),孩子們才會自覺主動地去學習,才會去奮鬥拚搏。隻見知識不見人、分數第一的教育,是缺德的教育。其危害不僅僅在於導致了孩子們對知識的厭倦,更為嚴重的是因缺乏善良與美德的體驗而造成人格的缺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讓人去體驗美好,體驗成功,體驗快樂,體驗崇高。隻有這樣,才能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鮮明的價值判斷,豐富的思想體係。
做人與成才,本是辯證的統一。做家長的也要樹立成才先成人的思想。要教育孩子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成為有益於社會的人,成為自強自立、不依賴父母的人。如果不願意做普通勞動考,不懂得社會公德和為人之道,不愛勞動,不講艱苦樸素,這成人都沒做到,又何談成才!
要培養孩子成人,必須從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抓起。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孔子非常重視品德教育,提倡自省與觀察相結合,主張"見賢思齊""擇善而從""敏行慎言",通過一係列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升華個性,最終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儒家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的準則。 "修身"就是加強自身的修養,離開個人的自我完善,根本無法承擔"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正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一個孩子從家長和老師那裏如果學會了勤勞善良、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博學博愛、以禮待人、誠實守信、認真做事,那麼即便他的學習成績不好,也隻是暫時的,即便他畢業時成績平平,將來也可能大有作為。才的不足可以由德來彌補,德的不足無法由才來彌補。
古人雲: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孩子做學問,先要教會孩子做人。育人是培養能力,育智是學習知識,先能力,後知識。隻盯著分數,無異於舍本逐末,也終究會害了孩子。學會做人,人生第一課,人生永遠一課!因為一切成功源於做人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