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成功始於做人 跟孩子講道理,使孩子才能懂道理(1 / 2)

第二章、成功始於做人 跟孩子講道理,使孩子才能懂道理

在大多數父母的眼裏,自己的孩子都不太聽話,有時甚至是比較任性、比較固執。盡管為人父母的我們,耐著性子、壓住火氣對其慢言細語的進行勸慰也不一定有效。

孩子很小的時候沒有辨別事物對錯的能力,因此父母要逐一地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該做。要鼓勵孩子去探索,做對的要給予言語的鼓勵,做錯的要講明道理,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裏,從頭再來,直到把事情做好為止。

對孩子合理的要求要盡量去滿足,對不合理的要求要講明道理,堅決拒絕。一切順從孩子的意願、溺愛或粗暴苛求都會對孩子的心理發育產生不良影響。

對孩子耐心地講道理是件十分有意義的事,孩子雖然對父母講的道理可能不甚明了,但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逐步明白這些道理。遇事給孩子講道理對培養孩子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很有好處,在孩子長大後,他也會以講道理的方式去處理問題。 如果父母能摸清自己孩子的脾氣、了解孩子的性格、掌握一些小技巧,那麼讓孩子乖乖的聽話就不難了。

家長給孩子講道理,應注意以下幾點:

◆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古語雲:"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跟孩子講道理,應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對孩子的進步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在此基礎上再對孩子的過錯予以糾正,這樣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如果一味地數落孩子,責怪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對,隻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丹丹喜歡在吃飯的時候給大家發筷子。可是她時常抓著一把筷子從樓上下來等媽媽下班回家,媽媽覺得這樣她這樣有點危險,想讓她改掉這個習慣。"丹丹怕媽媽餓肚子趕緊發筷子給媽媽是不是?"丹丹點點頭。"可是你知道拿著筷子樓上樓下的跑來跑去多危險呀?如果不小心摔了跤戳到眼睛就無法看電視了......"丹丹最愛看電視,想想媽媽的話猶豫了一下。"你把筷子先給媽媽拿著,等到了家媽媽再還給丹丹,讓丹丹發好不好?"丹丹果真爽快的把筷子交給了媽媽。

◆所講的道理要"合理"。跟孩子講的道理應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說,也不能苛求孩子,因為大人信口胡說,孩子是不會服氣的,大人的要求過分苛刻,孩子們是辦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喜歡吃零食,卻對孩子大講吃零食的壞處,如此,孩子是不會聽從的。

◆態度不要強橫。孩子不肯聽家長的話,很多時候是因為家長在講道理的時候沒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往往過於刻板和嚴厲,無意中把自己置於孩子的對立麵。如果我們在給孩子講道理時,多些寬容的態度,以建議的方式與孩子協商,使孩子覺得家長並無強迫和限製自己的意思,從而消除戒備和抵製心理。

小蘭6歲多了,媽媽常帶她去姑姑家,她和小表弟很合得來。有一次,她悄悄將表弟的玩具帶回了家,被媽媽發現了,她很緊張。

但是媽媽沒有直接批評她,而是平靜地問她:"如果弟弟拿了你的玩具,又不告訴你,你會不會著急呀?"小蘭點點頭,媽媽接著說:"你弟弟現在肯定在找玩具,你給他打個電話,告訴他過幾天就把玩具送還給他,好不好?"小蘭愉快地打了電話,還約好了下周日去還玩具。

孩子的心是單純的,她拿表弟玩具這件事,和大人的"順手牽羊"不是一個性質。媽媽如果板起臉,嚴厲地批評她,再講一番"不要拿別人的東西"的大道理,小蘭當時可能聽話了、服從了,但心裏也許會留下陰影,懷疑自己是個壞孩子,甚而缺乏自信心,或產生逆反心理。

◆要給孩子申辯的機會。跟孩子說理時,孩子可能會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辯解,大人應給予孩子申辯的機會。應該明白,申辯並非強詞奪理,而是讓孩子把事情講清楚講明白,給孩子申辯的機會,孩子才會更加理解你所講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況。孩子和大人一樣,情緒好時比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見,不高興時則容易發拗,因而跟孩子講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況,在其情緒較好時,對其進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緒低落時跟他說理,是不會奏效的。

小芳跟小強學,動不動就喜歡趴在地上。媽媽苦口婆心的告訴她地上髒、地上冷她就是不聽。媽媽很生氣的把她從地上拎起來:"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你就是不聽,真有點不象話......"小芳一邊用眼鏡去瞄還趴在地上的小強一邊委屈的哭:"我不要你,不要你......"和媽媽鬧起別扭來。媽媽試探跟她講講道理,可她一轉身跑到衛生間裏繼續去哭。媽媽知道她這是鬧情緒,便先不搭理她。等到她慢慢平靜下來想妥協的時候,媽媽抱她坐在膝上:"媽媽已經和你講過好多次了,地上髒又冷,小強是小孩子不懂事。你這麼大了,已經上學了怎麼還喜歡趴在地上?學校裏有小朋友趴在地上嗎?"小芳搖了搖頭。媽媽繼續用柔和的語氣告訴她:"你是媽媽的寶寶,你做得不對的地方媽媽應該告訴你聽。小強是張阿姨的寶寶,他不對的地方他媽媽會教育他的懂不懂?......"小芳擦幹淚點了點頭。從此再也沒有趴在地上。